“双减”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教育改革。是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切实措施。它关系到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生态和教育模式。教育政策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切实减轻过度课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报告提交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供审议。
报告指出,通过各方努力,校外培训市场“假火”明显下降,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校减负提质工作普遍受到欢迎培训学校,全社会支持和认同“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已逐步形成。
遏制校外培训的野蛮增长
“双降”工作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小康。国务院建立由20个部门组成的“双降”工作专项协调机制,在教育部增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部门,形成横向联动、高效联动的合力相互作用。
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了落实政府指导价、预收费监管、培训教材管理、从业人员管理、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暑期监护、考试管理、家庭教育等法规,建立“双减”意见和多项配套文件“1+N”政策体系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
管好校外培训机构是“双降”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加强校外培训监管方面,不再审批新建学科培训机构。到2021年底,实现“企业对非企业”和“修订审查”完成率100%。各省均出台政府指导价,大力减少学科培训。机构数量。寒暑假期间,开展学科培训专项行动,严防假期培训泛滥。
报告指出,对于在线培训机构,中央网信办将开展“清亮2022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对违纪训练治理,体育总局下发专项管理文件;28个省出台了非学科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在一系列举措下,校外培训市场“假火”明显下降,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培训机构由12.4万家减少至4932家,降幅达96%;线上学科培训机构由263家减少至34家,降幅为87.1%。,与“双减”前相比,绝大多数学生的校外培训时长减少了50%以上。
教育观念的积极转变
国务院在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还积极推动校内质量提升,满足学习需求。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和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提高基础作业质量。指导各地加强作业规划,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完成情况。期间。
同时,推动学校开展每周5天、每天2小时的课外服务(以下简称“5+2”),引进28万专业人才参与课后服务。85%以上的学校开设了科普、文艺、体育、阅读等兴趣活动课程。
建设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德、智、体、艺等方面全面培育优质资源4.4万个,日均浏览量5058万,有力支撑了“双减”工作。
报告指出,减轻校内负担、提高质量受到普遍欢迎,学生繁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得到有效减轻。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全覆盖,92%以上的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服务,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的课后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双减”工作的推进,也在对教育观念进行积极转变。广大教师更加注重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盲目招生的趋势已经扭转。
训练隐形变异问题待解决
“双降”工作长期、复杂、艰巨,报告中也指出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就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学科培训的隐性变异问题仍有待解决。部分机构以“高端家政”、“众筹民办教育”、“住校教师”等名义非法开课,隐蔽性强,存在发现、取证、查处难等问题. 一些机构表面上关门大吉,实则被转移到居民楼、酒店、咖啡馆等秘密场所进行非法培训。还有机构提供线下“一对一”辅导服务,或通过通讯软件进行在线培训。
违纪培训种类多,行业属性突出,涉及部门多,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一些地方部门协调不力,资质审查、预收费监管等基础工作进展缓慢,未形成合力治理。学科培训资金退出后,部分资金流向了非学科培训领域,亟待加强引导监管,防止过度牟利。
在学校提质增效方面,部分学校作业设计水平不高培训学校,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强。部分学校课外服务质量不够高,校外资源协调不足,服务内容不够丰富。一些地方,部分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减轻教师负担。
报告提出下一步应做的相关工作,加强学科内隐性变异训练管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课后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关于隐性变异训练的立法。校外培训的监督管理。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