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消费者反映,在线下门店或线上平台购买手机时,被商家诱导租买手机,陷入消费陷阱。许多投诉人是未成年人
●在黄金首饰的购买或换新过程中,存在以固定价格诱导购买黄金的情况。对于定价黄金,一些商家不仅没有告知兑换规则,也没有明确标注首饰重量等。
●近年来,美容行业一直是常规消费的重灾区,主要包括以免费体验为噱头诱骗女性进入美容院强买强卖、虚假宣传、洗脑办卡消费等。没有效果的钱等等
回忆起去年“买”手机的经历,贵州贵阳学生李鑫(化名)说那是一场噩梦。去年4月,她到当地一家手机经销店购买了一部售价3000元的手机。
她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店员鼓励她在电商平台下单“购买”这款手机,说可以分12期付款,还可以享受低利率。她草草签了购房协议,当天付了1140元,本以为以后每个月只需要付不到200元,没想到以后每个月要付490元。
“后来才知道手机是租来买的,当时交了1140元,其中650元是押金,490元是房租,之后每个月要交490元的房租。”手机12个月后才归我所有,这样算下来,这部手机的价格远不止3000元。李欣称,她交了5个月的房租共计3590元后,还是交不起钱,还被电商平台催促给她通讯录里的人收钱,这让李欣更加强调了。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近日有一批消费者投诉,在线下门店或线上平台购买手机时,被商家诱导租借购买手机,陷入消费陷阱。其中,针对上述电商平台件的投诉有643件。许多投诉人是未成年人。
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消费套路,消费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入其中,造成财产损失,影响平静生活。那么,常见的消费套路有哪些呢?消费者如何预防和维权?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零首付买新手机
因无力支付租金而被起诉
记者调查发现,像李鑫这样在电商平台租用手机的未成年人还有很多。有的投诉称,不知道什么叫代购,还以为是分期买手机。其中,部分未成年人因无力偿还房租被电商平台起诉。
2020年11月21日,刚满16岁的李龙(化名)被手机店店员诱导到电商平台租用手机。刚到广东东莞时,李龙的手机不小心摔坏了。他偶然看到一家手机店的宣传海报上写着“买手机零首付分期付款”,便前来咨询。
当天,李龙挑选的手机售价不到3000元。据店员介绍,他认为12个月还清3000元,便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合同。众所周知,一个月要还520元的房租。反应过来后,他以为自己被骗了,所以过了一个月也没有还钱。
目前,包括违约金等,他欠电商平台共计10571.08元。
直到接到开庭通知书,李龙才明白什么叫以租代购。
记者登录该电商平台公众号,发现一份“随租随租”的价目表,有的需要首付,有的则不需要。月租价格在301元到515元之间,主要看手机型号和内存。比如某品牌手机,官价2600元,8+256G,手机首付0元,月租500元。
随后,记者下载了该电商平台的手机APP发现,如果想申请租用手机,需要先进行实名认证,并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申请获批后,需在24小时内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后,可按申请车型到店提货;如选择物流发货,平台将在两个工作日后发货。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致电电商平台客服。客服告诉记者:“该产品只有在租赁期内才有使用权,您可以选择租用12个月或9个月,所有租赁期的租金付清后,我们给用户手机的使用权,手机是你的。”
其间,客服多次确认记者是否是第一次租飞机,称如果是,需要提供姓名、地址和工作单位。客服还表示,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现在不办理租赁业务,避免出现交不起房租的情况。
那么,相关电商平台能否为未成年人提供租购服务呢?
对此,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占认为,先租后买的模式并不违法。主要看运营过程中有没有违规行为,比如有没有虚假宣传,违约金过高等。正在发生。如果违约金过高,消费者与消费者发生纠纷后,可以请求法院调整违约金数额。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俊海认为,租购平台有义务准确、完全告知消费者这种商业模式的详细信息,比如什么是以租代购,是租还是买,还是租转买。
“如果被骗,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请求解除合同。商家必须退还所收取的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柳俊海说道。
“租购平台针对的是16-18岁的未成年人,这不仅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也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说。董事朱伟认为,租购不适合与未成年人开展业务。如必须与未成年人开展业务,还应征得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同时,相关部门应对先租后买平台的租金进行审查和监管,防止平台设定的租金远超产品本身价值。
销售拒绝全程称重
黄金买断价受质疑
今年春节回老家前,陈明(化名)曾到深圳某商场的黄金首饰店购物。店员推荐了一款单价金手镯,价格9672元。进货过程中,店员拒绝称重。购买后,陈明觉得手环的重量很轻,便去门店申请换证,但仍被拒绝。最后,他到附近的一家金店称重,得知手链只有9.07克,1克黄金折合1000元。
“就算有加工费,也不会这么高!” 陈铭直言后悔。
巧合的是,2022年1月1日,深圳市民林翔(化名)看到深圳一家商场的店面正好有活动,于是打算买一对金戒指。最后,林湘花了8000多块钱,买了一对原价9000多块的单价金戒指。回到家后,他声称只有10克,每克的价格几乎是黄金市场价格的两倍。
一开始,林湘本来是想购买以克计价的纯金的,但是这家店里,以克计价的金戒指只有四种款式,其余都是固定价格的金戒指。“按克计价的金戒指款式太少了,一次性价格的金戒指很时髦,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了,没想到这么大的‘坑’。” 林翔说道。
林湘回忆说,当天店员一直在引导她购买正价金,说:“这些正价金款式新颖,硬度好,色泽好,不易变形。稳定,购买以克计价的纯金并不能保值。如果你真的想用来投资,你可以去银行买金条。”
林湘看上了他买的单价金戒指,询问重量和加工工艺,店员拒绝告知,说单价金是固定价格卖的,他买不起买的时候称过,没告诉他用。什么手艺。
在店员的引导下,林湘终于买下了那对戒指。
“作为消费者,我应该有权知道产品的具体信息,包括重量、加工工艺等,但在购买过程中商场美容院,店员隐瞒了产品信息,甚至回收了戒指的价签。我认为很不正式,但我只能承认我运气不好。” 林翔说道。
“后来,我看了一些知名品牌的金店,自己买的黄金上面都标明了重量和具体的手续费,知道详细信息后就可以购买了,我觉得只有这样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 林翔说道。
除林翔外,不少消费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反映,在购买或续订黄金首饰时,被诱导以固定价格购买黄金。在买卖买价黄金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告知买价黄金兑换规则,而且也没有明确标明首饰的重量。
在购买黄金等贵重首饰的过程中,店员可以拒绝告知商品的详细信息吗?
朱伟告诉记者,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知情权。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购买贵金属时,必须提供重量和质量保证书。如果缺少这两点商场美容院,就是典型的让消费者购买盲盒商品的骗局。
“消费者在购买贵金属时享有知情权,包括了解重量、工艺、兑换规则等。如果店员拒绝告知相关信息,将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购买权。”公平贸易。” 刘俊海提醒因此,消费者要学会看清楚广告,认真签订合同,冷静取证,理性合法维权。
免费体验的噱头
诱导顾客刷卡消费
近年来,美妆领域也是日常消费的重灾区。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输入“美容院骗局”,随即调出多条网友分享的被美容院骗局的帖子。在帖子下方的评论区,可以找到很多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在黑猫投诉平台,进入“美容院”,相关投诉记录多达912条。具体投诉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免费体验为噱头,诱骗女性进入美容院进行强买强卖、虚假宣传、洗脑等。卡、花钱没效果等。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爱美人士是这样陷入美容院套路的:在地铁口、商场被售货员拦下,到店领取免费体验券或领取礼品,帮自己完成一项任务。少女们大多出于好心伸出援手,却不料落入了消费陷阱。
2021年12月14日,UP主“试一试V”发布了一段暗访广州岗顶美容院的视频,记录了服务人员进店后如何诱导她消费。
一开始,UP的老板在街上领了一张免费赠送的礼券后就走进了美容院。路上,他也多次询问售货员是否免费。进店后,服务员让他登记姓名和电话,然后给他做了皮肤测试,然后根据他的皮肤状况赠送了相关产品。
UP主进了一个房间,服务员说,“我们这里有消费”,然后在他脸上涂了一个很油的精华液,说如果几分钟后皮肤就吸收了,就证明皮肤很好健康)状况。然后他用所谓的皮肤透析机在脸上抹了一圈,说:“如果皮肤变黑,说明皮肤有很多垃圾和毒素,需要深度清洁。” 画完之后,UP主的脸都黑了。
进来一个店员说:“这个透析原价898元,现在特价198元,需要我签收下单。” 这时候,技术人员又拿出了另一份原液说:“如果涂在脸上,几分钟后黑色就会变浅,就不需要精华液了。” 与此同时,技术人员和店员继续推销产品,要求他们购买产品。
随后,他脸色发黑直接出门,在附近的一家快餐店用洗面奶洗净。
UP老板表示,之所以没有购买该产品,是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脸变黑,是否可以用水洗掉。后来,他咨询了业内朋友,才知道技术人员在他脸上涂了竹炭,用普通湿巾和洗面奶就可以洗掉。而很多消费者确实认为变黑是脸上的毒素,所以进一步被美容院诱导消费。
对此,刘俊海认为:“美容院的强买强卖等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朱伟表示,美容院的强制消费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选择自由权,有时甚至可能侵犯人身自由权,因为他把产品涂到你脸上后,你要付钱没有办法离开。
“如果美容院未经消费者许可直接使用产品,消费者事后可以要求退款,或者主张合同无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应该严肃查处这种强买强卖的行为。”卖。” 朱伟说道。
“希望广大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不要被一些美容院的打折活动所迷惑。” 刘俊海提醒,如果美容院强行买卖,可经法院认定,请求解除合同,将卡内余额退还给消费者;如有欺诈行为,商家还将承担三倍赔偿。
(法治日报)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