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陷医美机构营销陷阱多部委联手打击非法医疗美容
如今,医美已经不是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事情了。 随着大众对医美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是医美的主力军,但很多爱美人士可能还不知道,这可能会让你需要做一些微调或整体调整的时候,你有已经落入一些医美机构的营销套路。 毕竟,一个短视频可能会给消费者“种草”,产生消费。 而后续对机构、项目甚至医生的选择,看似都是消费者自己做主,却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一些医美机构的营销陷阱。 而北青-北京今日头条记者7月14日获悉,近期八部委联合开展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违法广告和网络信息成为本次整治的具体任务之一。
陷阱一:熟悉的伊梅托
赵女士可能万万没有想到,她完全信任的高中同学后来成了她身心疲惫的源头。 因为对自己的眼型不满意,在高中同学的劝说和介绍下,赵女士决定去美容机构做显微手术。 据赵女士回忆,这位高中同学给她介绍这家机构时,表示怕她害怕,想跟她一起去。
但是这次她的双眼皮埋线手术并没有成功。 不仅有一个肿块让她痛苦了半年,肿胀后的效果让她意识到手术彻底失败了。 上睑下垂的问题根本没有得到改善。 为了恢复眼睛的状态,赵女士用了三年时间,花费了三万到四万元。 后来她才知道,做埋线手术的人只是一个毫无资质的美容师,信任的高中同学之所以推荐她去,就是为了500元的“中介费”。
7月14日,北青-北京今日头条记者梳理多个平台披露的医美纠纷案件发现,在200多起案件中,大部分涉及“黑医美”的案件都有一个最“亲近”的受害者介绍人有的是受害人的同事、朋友、同学,有的甚至是嫂子、阿姨等亲属,有的是美容院的美容师。
据医美业内人士介绍,熟人介绍或医美护理是不少“黑医美”获客的主要方式。 “这些不合格的机构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招揽业务,比如进入电商平台或投放广告,只能使用亿美通。” 事实上,这类人也是艺美的主要获客方式。 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相对正规渠道的医美还是“黑医美”,都势必会通过医美护理增加成本。 “就渠道医美机构而言,被美容院吸引过来的客户,最多能分享到50-50家医美机构。” 也就是说,消费者支付的医美费用,有一半变成了医美护理的中介费用。 .
陷阱二:社交平台上的“安利”
如果你有微调面部某个器官的想法,你会先做什么? 估计大部分年轻消费者会第一时间去一些口碑社交平台找评论,或者去一些知识类社交平台查询微创手术信息,或者去生活分享社交平台看看看看别人做了什么。 大多数年轻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或医生时,社交平台上的安利成为主要因素。
如今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医美营销的主战场,因为“评价”是目前消费者做出医美消费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 美团医美一项消费者调查显示,81%的消费者会关注评论,65%的消费者会关注机构星级,另有36%的消费者会更关注医疗等科普内容美容百科全书。
但是,这些平台上的KOL或者路人的分享,一定要靠自己的经验吗? 这不是真的。 今年,美团医美启动了“为美而行动”专项治理项目。 第一阶段重点治理虚假评价、炒作评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仅5月份,就查处虚假医美评价64261件。 同时,根据更严格的评价管理规则,对54家涉及炒作评价的“虚假”商家进行了处罚。
北青-北京今日头条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部分博主的所谓“分享”,实在经不起“推敲”。 比如在医美过程中长篇大论地描述机构和医生有多好,详细介绍医生的背景和专业经验,甚至在分享的文章中反复出现医生和机构的名字。 有趣的是,与本次医美体验的分享文字高度重合的内容,也出现在几位不同博主的分享中。
在接受北青-北京今日头条记者采访时,美团医美负责鉴定点评的工作人员表示,此类信息是典型的医美虚假评价,因为普通消费者对机构、医生、项目不太了解。好吧,但有些虚假点评会在更长的空间里完整呈现消费过程,甚至“珍藏”机构和医生的一些荣誉。 另外,医美后期P图、评论内容和项目不符、同一用户短时间内评价不同医美项目等,都有可能是员工的虚假评价。
这甚至导致了花钱“传单炒信”的灰色生产。 甚至还有扫单中介在微信上以5元的价格收集医美文案,刷评论时使用。
此外,也有博主出面揭露假安利的内幕。 一位小红书博主表示,在他分享自己做医美的视频后不久,就收到了10多条医美机构的私信,称可以“合作共赢”,“变美的同时赚到该赚的” ” 那部分”,甚至有人说“XX医院,价格优惠美容院荣誉,可以合作”。更有博主透露,一些回复网友提问的所谓“私信”,并不担心公开回复会给商家“打广告”,私下回复的目的其实是给他们统计引流数字,回复不同机构的遮挡。
陷阱三:卖相焦虑背后催生的新医美需求
事实上,与欧美医美用户以老年人为主不同,目前我国医美市场的主力军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德勤与美团医美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医美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25岁以下医美消费者占比将提升7个百分点至28%。 早在2018年,另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100名医美消费者中,就有64名90后和19名00后。 90后已经是整容的绝对主力军。
但这些年轻消费者对除皱、嫩肤,甚至更大的整形项目需求并不高,这些项目相对集中在国外医美。 一些医美机构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概念炒作。 医美是一种会上瘾的消费,年轻女性成为医美的消费主力,很容易成为概念炒作的牺牲品。
从早年的锥子脸、A4腰、欧式双眼皮,到今年的小腿神经阻滞、“精灵耳”,随处可见概念炒作的营销陷阱。
以精灵耳朵为例。 北青-北京今日头条记者注意到,所谓的“小精灵耳朵”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但当时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此次“精灵之耳”在网络上的火爆,也是得益于一些社交媒体的引导。 北青-北京今日头条记者发现,早在今年4月,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就有医美机构介绍通过面部分析的整形项目“精灵耳”。 随后,一些小红书博主和网红跟进,讲述了自己的整容经历。 一些网红不仅“献身说”介绍“精灵耳”为颜值加分,文案中大多带出手术医生姓名或机构名称。 在众多医疗机构中,“精灵耳”整形注射玻尿酸成为这波浪潮的主流。 在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咨询的众多医美机构中,所有咨询机构都推荐了同一种进口玻尿酸产品。 据业内人士测算,这样一套小调整,基本要花费数万元,医美机构可以从中获取约60%至70%的毛利。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作为医美主力消费群体的年轻消费者,大多更接受微创手术。 但显微手术项目有限美容院荣誉,一些医美机构需要不断打造“新项目”,创造新的增长点。 而此举几乎刺激了整个医美行业的成长,背后也不排除资本的力量。
监管严厉查处互联网违法信息
医美不是法外之地。 当一些不法商家忙于利用营销手段制造焦虑、割韭菜时,监管部门已经出手,对医美行业展开新一轮整治。
6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宣布将联合开展严厉打击。今年6月至12月对非法医疗美容服务进行了调查。 专项整治工作。 严肃查处违法广告和网络信息,成为本次整治的四方面具体工作任务之一。
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医美相关整治行动已持续四年,医美行业在这四年间始终承受着较高的监管压力。 甚至在2019年,就有11份国家医美监管相关文件出台。
今年7月4日,根据《西安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评分管理办法》,西安市卫健委第二次公布了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评分情况。 2020年下半年,对各种违规行为进行评分,评分周期为一年。 在这些公开的医疗机构中,不乏一些当地知名的医美机构。 除了虚假宣传等不良做法外,还有一个处罚理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通知某机构聘请医护人员加分。
而大众点评等平台也开始从内部打击“传单炒作”的黑色产业,医美商家虚假点评等问题也在其中。
文/北青-北京头条新闻记者 张欣
- 上一篇 >:在美容院做脸有什么好处?美容院能让你变美!
- 下一篇 >:医院去实习是没有工资的,我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