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收入超47亿的医美的“暴利”是怎么都被千和医美这样的机构赚走的?

2023-01-16 19:01:07 论坛: 动态 作者:丁舒诚

作者/陈畅

编辑/杨洁

千禾医美隐瞒营收超47亿元的消息震惊业界。 然而,在大众“医美暴利”的感叹背后,上游医美企业中华熙生物年营收仅不足50亿元。 中游医美连锁机构盈利能力较弱,上市进程并不顺利。 医疗美容的“巨额利润”为何会被千禾医美这样的机构拿走?

“我想过医美暴利,没想到暴利这么大!” 有网友感叹。

近日,“杭州一家医美诊所隐性收入超47亿”的热搜新闻震惊了业界。 据媒体报道,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当地一家名为“千禾”的医美诊所在为客户提供医美项目服务时,利用个人银行账户收取服务费,隐性服务收入总额为47.55。 1亿元,未计入财政账户,因偷税漏税被有关部门罚款共计8827.27万元。 期间,该机构隐性收入利息收入2879.68万元。

千和医美(以下简称“千和医美”)背后,其51岁的女老板于文红在医美圈“颇有名气”。 公开资料显示,她于2010年成立了千禾医美,据官方介绍,她“从一无所有到身家过亿”。

然而,这位所谓的“成功人士”却在千禾医美成立第二年就登上了央视《焦点访谈》。 手术,并收取了高达12万元的手术费。 也有媒体报道,一名在千禾隆鼻花费高价的消费者出现后遗症,之后千禾医美被要求停业整顿。

时隔多年,千禾医美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其5年超过40亿元的隐性收入,也将医美行业的暴利和乱象再次推向了聚光灯下。

近年来,在美容经济的催化下,医美概念备受关注。 但在二级市场,目前医美行业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上游企业,包括华熙生物、昊海生物、Aimec等。 但2021年,华熙生物的营收为49亿元; Aimec和昊海生科都不到20亿元。

同时,医美连锁机构盈利能力较弱,上市进程并不顺利。 今年年初,整形美容连锁集团爱美儿在港交所招股书失效,冲刺IPO遭遇阻挠; 2018年至2020年,埃梅尔累计亏损2.1亿元。 不过,千禾医美的隐性收入已经接近医美上游头部上市公司的年营收。

事实上,开一家正规的医美机构需要巨大的投资。 中游医美整形机构赚钱难,不受资本市场“欢迎”。 反倒是一些资质不够的“黑医美”机构,通过篡改设备或产品来赚钱。 锅满。

但在这条路上,也隐藏着无数的坑。 越来越多想要减肥、美白、保持年轻的消费者走上医美之路,但等待他们的可能是乱收费、无证医生、无资质医院、医疗设备和不规范的“三无”材料。 “在这些黑医美机构眼里,女孩子就是下令关门。”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

医美风向年轻人吹,贷款也要手术

千禾医美揭开的只是医美巨额利润的冰山一角。

身处成都的白小强,2019年“阴差阳错”进入医美行业。 他在一家第三方引流公司工作,但他发现,说白了,这家公司做的是医疗美容机构的“龙头”业务,这里的员工月入5万到6万元不难。 这让白小强觉得,“医美太赚钱了,简直就是暴利中的斗士。”

在北京打工的小姑娘小红最近回到了杭州老家,却发现了一件颠覆她想象的事情。 “我以前的女同学几乎都做过医美,打针是最基础的,有的还大胆做了双眼皮、隆鼻,看我脸一点不动,还嘲笑我‘脏兮兮的,几年没变,舍不得给自己花钱。” 肖红告诉《金融世界》周刊。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美容外科主任、专门从事鼻部整形的整形外科医生史俊丽最近很忙。 她发现,暑假期间,不少高考考生、大学生、留学生来看病。 就诊当天,她每天要进行十几次耳整形手术和两到三次鼻整形手术。 比较复杂的大手术一般要提前1-3次。 一个月预约。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有8.6万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医疗美容、医学美容、整形外科”的企业。 其中,个体工商户占30%,1-5年内成立的医美企业占80%以上。 从地域分布看,广东有10000多家企业,数量最多; 山东排名第二。

进入医美领域的人,看中的是这个行业背后巨大的市场需求。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1769亿元,2023年预计将达到3115亿元。据Frost&Data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美服务渗透率仅为2.5%。 2019年,远低于日本的4.8%和韩国的12.8%,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此背景下,医美也开始“走红”,尤其是“轻医美”,即无创、“非手术”的医美项目。 随着美容经济的兴起,各种医美名词,包括玻尿酸、水光针、抗皱针、热玛吉、超声刀等,在社交平台上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 在小红书上搜索“医美”一词,瞬间涌出31万多条笔记,涉及项目选择清单、医美心得、疼痛程度等内容分享。

轻医美,即无创、非手术的医美治疗,风险较低,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有机构预测,到2023年,将占据医疗美容市场的半壁江山。

轻医美的价格更加亲民,也大大降低了医美的消费门槛。 医美不再是中产阶级的专属,开始吸引众多95后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

第一财商数据中心对100家医美机构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用户每年在玻尿酸注射上的支出超过2万元,其中24%的用户有平均年度预算超过50,000元。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超过70%的学生党或初入职场的年轻上班族,玻尿酸的年均预算在2000元至2万元不等。

白小强还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很多医美用户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有钱有闲”的中年人。 在他见过的客户中,未婚女孩想通过求爱改变自己,离异女青年想改变自己,在娱乐场所工作的女孩认为工作有必要,都希望通过医美来改变自己。 他们做的项目一般以割双眼皮、隆鼻、脂肪填充、隆胸为主。 就连正处于爱美阶段的高中生,也毫不犹豫地通过整容来做出改变。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她是街边理发店的洗头女郎,她想做隆胸手术,总费用是10万元,她宁愿贷款5万元来做。” ”

对于价值观不成熟、世界经验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更容易掉进“黑医美”牟取暴利的坑里。

图/视觉中国

在家也可以在床上做手术,为机构拉客月入6万元

90后北漂姑娘陈妍说,不久前她被一家美容机构“绑架”了。 一天,她突然接到北京一家美容机构的电话,告诉她可以免费做几千元的抗衰老项目。 经不住诱惑,她来到这家机构体验一番。 但据她说,她只是在设备前躺了半个小时,项目就结束了,然后又接受了机构“医生”两个小时的游说。 “他们让我办卡,说原价几万元的卡才6000元,如果钱不够,可以办小额消费的卡。”第一,抢占名额。” 可当她问起对方的资质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含糊不清。 感觉不对劲,陈曌不敢接受,却被人不断缠着,“幸好我男朋友在,总算逃了出来。”

无独有偶,陈妍的好友杨猛也表示,她经常光顾的美容院让她感到害怕。 她已经是这个组织的“常客”了。 她原本6次开出6999元的“超皮秒”年卡,后来索性升级为16000元的综合年卡。 但在最近一次消费中,美容师让她再花2万元“升级补差”。 杨猛表示,在她拒绝后,美容师的态度突然转变,声称“如果她不升级,项目会慢慢生效,与组织无关”,并表示,“其他申请的人一张20万多的卡连眼都不眨一下。”。 在杨猛看来,这话里难免带有“威胁”的意味。

在医美机构中,“乱收费”问题屡见不鲜。 不仅商品价格昂贵,而且用户在消费时往往需要预付卡费,让“爱美人士”付出了更高的经济代价。

很多医美机构为了招揽顾客,往往与消费者有“中介”渠道,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其他机构。 要求医美机构为这些渠道提供更高的返点比例。 在这样的模式下,因为有中间环节参与共享,依托这些渠道的医美机构自然会想方设法提高收费。

白小强之前供职的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在网络上进行营销获取客户的渠道“中介”。 “我们每招一个人,医美机构就会返还我们公司30%—40%的份额。一个消费者做2万元的手术,至少有6000元进我们的口袋。” 白小强清楚地记得,他自己在一年的时间里,用一个账户为各家美容机构带来了140万元的营业额。 “公司拨款80万元,我们每个人操作不止一个账户。” 他所在的公司不大,员工也就几十人,暴利程度可想而知。 白小强说,当时他的月收入在5万到6万元之间,“家常便饭”,公司高管很快变现买车买房。

为了降低成本,这些医美机构还会使用“小医生”,或者说没有行医资格的医生。 他们甚至利用假针剂、假器械从中牟利。

“随着医美行业的快速发展,各路淘金者云集加入医美行业大军,行业开始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一大批医美机构开始脱颖而出“从医美的本质出发,带着赚快钱的投机心态。追求商业暴利,造成行业乱象丛生,受害者至少受到伤害,甚至丧生,抹黑了整个行业。” 总经理邓志东说。 他所指的众多“投机性”医美机构,往往被外界称为“黑医美”,业内称之为“三非”,即非正规机构、非正规医生、非正规药。

石俊丽还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对于正规医美来说,医院的合规成本、药品成本、设备成本、纳税成本都是巨大的,而“三非”医美机构无疑是想花最少的钱,做出最多的利润。 她举例说,她所在的医院光是手术室就有60多间,手术室还需要配备净化过滤、无菌消毒、手术灯、麻醉机等。 “一些黑机构可以去酒店开个房间做手术,大概要多少钱?”

石俊丽本人是整形外科研究生。 出国留学后妆颜美容院,用了10年时间才获得独立经营的机会。 她忍不住对许多在多家机构培训后拿到证书的“医生”表示愤怒:“非法上岗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没有尊重医疗、尊重病人、尊重生命的心。”

史君丽说,她接过一个女孩,她对隆鼻效果不满意,做了调整。 但当她问起第一次手术是在哪里做的时,对方竟然回答说是“认识的姐姐”在家里的床上做的。 “这听起来很离谱,但事实就是它发生了,而且非常可怕。” 石俊丽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家非医美机构造成毁容甚至死亡的情况并不少见。

2022年8月,据正观新闻报道,西安市整形外科一位号称“主治医师”在其就职的整形医院进行自体脂肪颊填充术(填充术)时发生“麻醉意外”身亡. 2021年12月,河南广播电视台报道开封一女子因微整形手术失误成为植物人,其主刀医生没有行医执照。 2020年10月,央视新闻报道,江苏省徐州市一名21岁的女孩在一家整形机构花费14.5万元进行隆胸手术、隆鼻手术和唇部整形手术,意外死在手术台上。

2022年,央视“3.15”晚会也谈起了医美行业的乱象。 节目中报道,市面上有所谓的“医美速成班”,号称参加者“0基础6天”即可获得“高级证书”执业上岗。

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洞察白皮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只有14%的机构在行业内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仅28% 的合法美容医师。 反观“黑机构”8万余家,是合规机构的6倍,非法从业人员10万余人,市面上流通的针剂真品仅占33.3%,即1支正品针剂随附通过至少两次非法注射流通。

央视指出,非法医疗美容机构90%以上的设备都是假货,每年约有10万人被非法黑医美致残致死。

上海盈泰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尔伟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目前对“黑医美”的监管属于打击非法行医范畴。

天眼查信息显示,近三年来,医美领域的法律诉讼案件已超过1万起,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肖像权纠纷和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但是,还是有无数年轻人被三无机构带入了坑,即使拿到了贷款,也还是要做医美。

邓志东表示,虽然医美行业经营环境趋严,但不影响市场对行业发展的预期; 医美行业仍然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支付意愿强,客单价高妆颜美容院,消费频率高。 都在医疗美容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刚需”。

石俊丽指出,三所非机构机构诊疗费用较低,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风险和安全意识不强。

获取巨额不法利益的3家非医美机构,更愿意投入各种营销渠道,比如在网络上“种草”,甚至请来“医养”来推广。 正如石俊丽所说,年轻人缺乏相关知识,更容易“上当”。

“在小红书、微博、知乎等众多社交平台上,都有大量的黑医托,他们几乎无孔不入,假装熟悉行业、专家、大V等,一边卖外貌一边向公众吹嘘推荐哪家整形机构好,再转介到相应机构做手术,分一杯羹。” 白小强说道。

对此,《新京报》还报道称,在小红书,大量“医美体验种草帖”是由医美机构通过营销团队聘请撰稿人完成的,一个假的种草帖,只需要成本5元。

只在公司呆了一年,就知道了很多内幕,白小强决定辞职,退出这个行业。 “有一次,一个妹子经我介绍去了一家机构做手术,还专门发帖感谢我,但我看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不是被我卖了,还帮我数钱吗?我有个同事我觉得就更过分了,有一个客户接受了一个失败的医美介绍,来求修复方法,结果被美容院重新介绍到另外一家非三院同一个人。也就是说,这个人被我们“收割了两次”。’而且做修复手术的费用更高。”

“我的良心不能承受。” 白小强无奈的说道。

图/视觉中国

医美机构上市难,暴利都被“三非”赚了?

千禾医美隐性收入47亿消息曝光后,市场更加关注医美行业的盈利能力。

在上市的“医美三巨头”中,2021年华熙生物营收49.49亿元,昊海生物营收17.66亿元,爱美客营收14.48亿元。 但实际上,这3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上游医美原料的供应链业务。 对此,也有财经人士质疑,一个行业的上游端往往是最赚钱的,但到了医美行业,就显得那么不一样了。 一家直面C端的中游医美机构,以隐性收入碾压大部分上游上市巨头。

与此同时,千禾医美的隐性收入也超过了一些准备上市的连锁医美机构。 2022年4月,明星刘涛代言的美容连锁品牌美园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美容院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2021年美丽园实现营收17.8亿元,净利润2.08亿元。 拥有会员7万余人,活跃会员人均消费超过2万元。 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亿美尔2021年营收仅为8.11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也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营销和获客成本在医美领域是非常赚钱的。 “40%-50%左右是市场费用,获客成本通常在5000-7000元左右。” 凝月医美创始人金鹏曾对媒体表示。

史君丽还告诉《金融世界》周刊,两年前她与业内同行交流,得到业内共识,民营医美机构只有1/3赚钱,1/3不盈利也没有损失,另外1/3处于损失状态。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不少民营医美机构在生死边缘挣扎。”

据Frost&统计,2020年国内正规医美服务市场中,民营机构约占82%的市场份额,而公立机构仅占18%。 在大众认知中,医美属于“暴利”行业,但实际上,行业中“暴利”的往往是那些医院医生设备、材料成本低、暗门操作的“黑医美”机构获取客户,价格暴涨。

“绝大多数黑医美机构都过于隐蔽,一枪换个地方确实很难被发现,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石俊丽说。

图/视觉中国

令人欣喜的是,医美行业逐渐进入“强监管”时代。 新氧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世界》周刊,2021年,国家将大力整顿医美行业,严厉打击非法医美,有助于医美行业“良币驱逐劣币” ”。

据了解,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会同8部门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引》,再次整治医疗美容广告中出现的各种违反社会公德、制造“外貌焦虑”的乱象。

同时,白小强表示,第三方医美平台的诞生,也帮助消费者过滤掉了很多“黑机构”。 上述新氧负责人表示,平台审核范围涵盖机构、医师资格认证、产品信息、社区内容等,贯穿于求美者从决策到消费的全过程。 . 新氧数据严研院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新氧共截获医疗美容产品涉嫌违规案件20015起,机构、违规或超范围从业人员44274人次。

在此背景下,业内也传出医疗美容企业IPO审核收紧、上市门槛大幅提高的声音。

据《财经天下》周刊粗略统计,近年来有多家医美企业上市失败。

冲击“第一美容院”美丽乡村,公司纠纷不断,近三年累计退赔金额超过5000万元。 港交所最新信息显示,其上市状态仍为“处理中”。

根据亿美尔的招股书,在业绩记录期内,公司也曾多次受到处罚。 主要原因包括非法发布医疗广告、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使用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医疗器械等。 经查,易美的招股说明书已于2022年2月“到期”。

早在2018年,年营收突破10亿元的“莆田系”宜兴医美就赴港IPO。 但2019年,大连宜兴一名女客户因隆胸手术去世的消息曝光后,宜兴医美的上市梦破灭。

邓志东认为,医美行业监管政策趋严但并未完全关闭政策大门。 监管的目的在于规范,强监管将促进医美行业的透明化、加速成长、成熟化和规范化,形成更加规范、透明、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医美行业,非规范化、规范化。不改革的医美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在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的今天,石俊丽呼吁行业在普及医美知识方面更加努力。 同时,她还表示,想要“变美”的求美者一定要到官方渠道寻找相关机构,在充分了解医生的风格、技术、理念后做出选择,避免身心多重和经济损失。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中白小强、肖红、陈艳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