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式美容院 四川北路141岁了,今天来侃侃这条历史悠久的老上海商业名街

2023-03-30 22:03:34 论坛: 动态 作者:倪协宣

上海四川北路位于虹口区南部,中部偏西,南起四川路桥公寓式美容院,北至苏州路,中部经横滨大桥至东江湾路。 沿途与天通路、武昌路、塘沽路、海宁路、武进路、湫江路、湫江支路、邢家桥南路、东宝兴路、海伦西路、崇明南路、昆山花园路交汇路、新光路、厚德路、四川公路、新祥路、永明路、秦官路、多伦南路、长春路、溧阳路、山阴路、天爱路、多伦北路、东江湾路与黄都路交汇。 全长3.7公里。

四川北路141岁。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条历史悠久的老上海著名商业街。

道路历史

清光绪三年(1877)

租界当局修筑了里渡桥(今四川路桥)北至天通路的道路,即所谓的里渡桥北。 ‍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淞沪铁路(今轻轨虹口段)通车后,北四川路水陆交通便利,商贩云集。 商业中心开始由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吴淞路向四川北路转移,并向四周辐射。 很快,店铺排起了长队,人流也一天比一天多。 ‍

光绪三十年(1904)

租界当局非法越过旧木子路(今武进路),继续向北修路至宝山金家社一带(今鲁迅公园),成为南北贯通的交通要道。 因这条路与苏州河南岸的四川路相连,故名四川北路。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电车从静安寺经外滩到四川北路到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商业和娱乐业相继发展。 ‍

至 1912 年

沿四川北路、江湾路(今东江湾路)、黄路路(今黄渡路)、石高塔路(今山阴路)、都乐安路(今多伦路)、百宝路(今新乡路)、和士客路(今中州路),形成了以北四川路为中心的商业娱乐区。 ‍

1946年

更名为: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南邻苏州河,紧靠黄浦江。 水运条件十分优越。 它不仅是通往世界的水上门户,也是沿海、长江和内河航运的枢纽。 西邻当时上海的陆门火车北站,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

解放后

扫清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浑水,四川北路有了新的发展。 ‍

现在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四川北路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成为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路况

30年代初出版的《上海风图杂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从老木子路北面)四川北路歌舞厅、中下层电影院、粤菜馆、粤菜茶馆、粤菜妓院、日本人那里餐厅、浴室、妓院、欧式妓院、美容院、按摩院星罗棋布,除了南京路和福州路,四川北路是全上海最繁华的地方,日夜车水马龙”

华阳杂处,五方齐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商人蒋良同在北四川路8号开设了上海第一家颇具规模的和昌洋服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后,新大杯茶铺等各种店铺相继开张,市场逐渐形成。 至1920年,北四川路上已有李南居、新大北、共和、兴丰、复兴等茶食店40家,祥台、恒丰祥、得大祥等毛纺店8家,五金、油漆店11家。 , 2家万盛和广粮南货店,2家工贸和巨星水果店。

20、30年代,沿北街道有利昌照相馆、广茂祥烤鸭店、黎南居茶餐厅、新大北茶餐厅、香港理发店、五洲大药房、新亚大酒店(开业初期)四川路。 “不嫖、不赌、不吸鸦片”为社会各界所推崇),正广和洋行、复兴皮鞋行、保和堂国药房、通源台南店、协丰厂丝绸店、德昌西服店、和兴五金店等。路北段相继开业了复兴、太阳宫等剧院、电影院和多家歌舞厅。 粤式、日式、欧式餐厅、茶楼、浴室、美容院、按摩院、妓院星罗棋布。

由于广东人沿街聚居,烤鸭烧鹅随处可见。 “非中非西”、“羊城风味”、“吃玩中心”成为30年代川北路的市场特色。

“夹杂淮扬五方”的北四川路车水马龙,行人如织。 其繁华程度仅次于南京路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成为当时上海的主要商业街之一。

曾经衰落,再次复苏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爆发,虹口成为抗战前线。 居民逃离,店铺关门或搬迁,市场顿时萧条,生意空前下滑。

占领时期,该地区为日本海军直辖,日本华侨人数急剧增加。 一些日本人仗着日军的势力掠夺国家财产。 四川北路上原有房屋703间。 “8月13日”之前,日军只占领了65间房屋。 战后,华人业主逃走(部分被驱逐),日本人又占领了600间房屋。 90%的道路房屋。

日本人把原来的门面改成了日式的店铺。 至1942年,四川北路上日本商铺、公司326家,成为日本人的天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军和华侨陆续撤回。 北四川路商铺复工或易手开业,电车、公交车恢复运营。 1946年,四川北路改称四川北路。 1947年,四川北路沿街有服装鞋帽、食品水果、百货杂货、茶叶、酒楼、珠宝、银器等店铺500余家。 羊城味的市场特色已经不复存在。 商业复苏恢复了上海主要商业街的地位。 但是,行号和店铺都低矮狭窄,深浅不一,门面陈旧。 这是历史造就的四川北路商业街格局。 四川北路周围的湫江路和湫江支路一带,以贩卖美军和日本华侨的边角料而闻名。

周围有很多电影院

四川北路上,娱乐业发展迅猛。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马斯在四川北路南段海宁路与乍浦路交汇处创办虹口活动(大)电影院,成为西班牙第一家官方电影院。中国。

1917年5月,广东人曾焕堂在四川北路秋江路(今四川北路1408号)交汇处同庆戏院旧址开办上海大剧院。 他是第一个开电影院的中国商人。

到1930年代初,已有上海演艺中心(今四川北路1800号永安电影院)和好莱坞剧院(今乍浦路408号胜利电影院)。

广东大剧院(现四川北路1552号群众剧院)也放映电影,经常演出粤剧。 已成为上海首家粤剧表演中心,享誉粤港及海外。

新建或迁入电影院32家,电影公司47家,其中东河馆(今乍浦路341号解放剧院)成为虹口电影放映业的发祥地。

文人云集,读书会林立

1921年,应修仁(革命烈士)和银行青年以公进会名义在川北克明路天守里(今永明路)创办上海通讯图书馆。 他们通过通讯方式借书,不分路途、经济、岗位、时间等限制,旨在“让无产者有书可读”。 它是上海公共图书馆全面开放的先驱。

192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虹口分社在北四川路与昆山园(今新华书店)交汇处建成。 8月,廖晨云(即陈云)领导这里的报业工人罢工,终于取得胜利。

1926年,吴连德、周守娟等主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在北四川路851号创办,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良友画报》,主要以书刊为主以文字解说、报道时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书籍记载,畅销海内外。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 从各地调来上海的中共党员潘汉年、杨汉生、李忆梦等人聚集在虹口,团结郭沫若、郑伯起等一批文化进步人士,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沿北四川路开设书店,组织协会,创办刊物,掀起左翼文化运动,对国民党取缔、取缔、迫害左翼文化进行合法斗争。 当年10月,鲁迅旅居虹口,与郭沫若等一批进步人士建立了统一战线。 此后,春野书店、南强书店、水磨书店的创作出版部相继落户北四川路。 新雅茶室(新雅粤菜馆的前身),开在秋江支路534号(现四川北路1413号),曾是上海最早的艺术沙龙。

四川北路1515弄91号秋瑾故居

四川北路1702弄30号精武体育会旧址

四川北路1811巷41号(麦那里)旧址-建于1911年

上海戏剧学院旧址四川北路1838号

1924-1932年影星胡蝶故居四川北路1906弄52号(玉清坊)

四川北路1906弄94号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王守华故居

四川北路1953弄44号(永安巷)周恩来、邓颖超故居

四川北路1999弄32号太阳社成立旧址

鲁迅和冯雪峰曾住在四川北路2093号北川公寓(Ramos )

四川北路2048号内山书店后门(1929-1945)

一批出版社、书店、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北四川路,为这个商业闹市区增添了“革命、进步”的文化底色和亮点。

路景

随着北四川路水陆交通的发达,人口日益增多,楼房、公寓、新巷道的建设也达到了高峰。

四川路桥

1922年,横跨苏州河(吴淞口)的四川路桥改建完成,连接了上海市区四川北路与外滩的交通。 英国人、日本人和华侨先后在北四川路投资兴建楼宇。

上海邮政总局

1924年,矗立在四川路桥北门西侧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落成,上海邮政管理人员迁入,大楼改为邮政大楼,成为上海邮政的标志.

虹口大厦

1927年至抗日战争前夕,北四川路上新建和改建的楼房拔地而起。 其中就有建于1927年的虹口楼。

长春公寓

1928年重建的长春公寓(原建于1921年,后毁于火灾)。

中国银行大厦和德威大厦

1929年竣工的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公寓楼(原名中国银行大楼,后改称中国银行大楼)、德威大楼(今溧阳大楼)。

川北楼和桥梁楼

1930年以前建造的川北楼和大桥楼。

虹口公寓

1931年,虹口公寓(又名四岸楼)由原大陆中南、金城、延业四岸兴建。

新亚酒店大楼

1934年,新亚饭店大楼主要由华侨和港澳同胞投资兴建。

滨江大厦和开福大厦

1935年,马路西侧的河滨大厦和海宁路的开府大厦等,市容越来越欧化。

新型住宅小区

道路两旁的新式胡同屋也相继建成,如:四川巷、广寿巷、安贞坊、大德里、永安里、永乐坊等。

四川

永安里

永乐广场

这些胡同被称为新式石库门胡同。 与老式的石库门胡同房相比,原来的三房两厢房,改成了单房和两房一房。公寓式美容院,改善通风和增加照明。

如今,四川北路商业街已由昔日的商铺,变为如今的商厦,形成了更具特色的“南国、中专、北衙”商业布局和经营特色。 被认为是上海仅次于南京路、淮海路的第三大商业街。

逛南京路,逛四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