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院加盟店大品牌 厦门便利店竞争愈发激烈!加盟便利店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投资大、回报慢,经营便利店越来越像一个长线生意。 为减轻投资压力,7-11、罗森、美宜家等便利店品牌均采用加盟模式。 然而,在厦门便利店越来越多的大背景下,有从业者提出疑问:便利店加盟还有机会吗?
微哦专营店。
▶新旧转换
威武原加盟商进退维谷
今年,日本便利店品牌罗森完成了对彩虹微的收购,厦门也出现了数家罗森便利店。 不过,也有部分威武加盟商并没有选择更换罗森品牌。 这是怎么回事?
林先生是加盟商。 他开店4年,店面不大,月租金过万元,去年开始盈利。
“罗森换品牌的要求是每个月给他们30%的毛利,而之前微博是不分毛利的。” 林先生表示,一旦分成,店铺很可能会亏损,所以他没有改变罗森品牌,继续采用微商模式合作。 “我店里的商品种类远不如罗森正常的店,而且罗森也没有给予更多的促销支持,最近几个月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0%-30%。”
和林先生一样,进退维谷的维沃加盟商还有11家,有的已经开了两家以上的维沃门店。 施女士在翔安某写字楼拥有Weow加盟店,此次签约合作将于2025年结束。
她的店以前是开在西北路路口附近的。 “思贝每个月的房租超过2万元,只好转往翔安,投资了五六十万元。” 石女士说,她同意给30%的毛利分成,然后换成罗森。 双方还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结果罗森的工作人员觉得她的店位置一般,就拒绝了换牌照的要求。 由于换牌失败,石女士的店这几个月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石女士表示,如果她选择单方面终止合作,劳森将扣除她与维沃合作的2万元押金和部分设备押金。 “这样的话,我的损失可能会超过10万元。”
▶新手加入
月流水10万以上,想要盈利还是不容易的
盛先生家住嘉禾路小区。 他最初是从事酒业的。 去年,他接手了小区的一家街边小店,加入了美宜家。
“来回投入了50万多元,店面月租金1.3万元。” 盛先生说,“没想到我和老伴看店,月营业额超过10万元,几乎没有利润。” 盛先生估计,要想赚到可观的利润,每天的营业额应该在5000元以上。
盛先生原先计算过,便利店的毛利率在25%左右,正常情况下,1-2年就能收回成本。 结果,盛先生准备在一年内将店面转让,因为没有达到预期。 转移并不容易。 盛先生的店周围有很多便利店,附近刚开了一家7-11便利店。
“我建议大家进便利店不要着急,一是太累了,我和家人要从早上8点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点,二是赚钱没那么容易想象中的。” 某品牌便利店加盟商郭先生说。
▶资料
它的竞争力如何?
厦门每3443人拥有一家便利店
厦门便利店竞争有多激烈? 北京便利店品牌便利店进入福建,首站避开了厦门和福州,选择在漳州开店。 昨日,记者查询便利蜂小程序,漳州门店数量仍为1家。 厦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上市计划推迟、7-11、罗森等连锁品牌相继入驻的背景下,便利蜂短期内不会来厦门。
尽管如此,厦门仍有不少连锁便利店品牌:健福、美宜家、六一、罗森、7-11、十分。 今年美容院加盟店大品牌,安徽领先的便利店品牌吉林也选择将福建区域总部落户厦门。
2021年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厦门以92的发展指数、7.14%的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2017年,厦门每5045人拥有1家便利店; 到2021年,每3443人拥有1家便利店。 根据这一数据,截至去年,厦门拥有便利店1500多家。
▶ 分析
便利店加盟投资不低
记者未能在厦门找到7-11的加盟模式。 7-11成都有两种加盟模式:A型为投资管理型,要求投资人年龄不超过60岁,需要两名加盟商全职参与,准备约40万元启动资金. 这还不包括店面装修和租金费用。 如果成功开设一家7-11便利店美容院加盟店大品牌,至少要投入70万到80万元; B型是委托加盟模式,类似于罗森在厦门推行的毛利分成模式。
据盛先生介绍,美宜家的加盟费和日常管理费并不高,但必须选择其指定的装修团队和设备供应商。
“靠一家便利店获得丰厚的回报并不容易,所以我们考虑加盟两家或更多门店。” 加入厦门微窝便利店的李女士表示,便利店本质上是一个靠规模创收的行业。 只有有了秤,才能赚钱。
▶ 建议
加入前,你应该更详细地了解
“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环节,便利店未来仍将是一门大生意。” 厦门本土一家便利店品牌负责人认为,在便利店巨头在厦门角逐的时候,老百姓选择投资便利店。 除了关注选址和投资等因素,我们还应该对这个行业有更精细的认识。
上述业内人士建议,加盟前最好到门店工作一段时间,了解具体的运营模式和盈利能力。 同时,在运营上尽量选择加入资产投入大的品牌公司。 他们的发展更稳定,不容易发生业务变化。 另外,尽量选择在自有产品和生鲜方面有更多赋能和助力的品牌。
“加盟商应该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钱的问题。” 资深便利店专家林鑫认为,以“解决钱的问题”为前提的开放式特许经营,使得便利店连锁品牌不与消费者做生意。 做生意,但是和加盟商做生意,所以消费者体验往往不是品牌方考虑的主要因素。
(文/图厦门晚报记者张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