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下,仍有企业铤而走险
规范医美市场需要监管部门、企业和求美者的共同努力
文字| 《财经》记者 辛娜
编辑|孙爱民
想要变美却被非法注射违禁产品毁容。
2023年3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上曝光的一起案件与此相关:某企业以护肤品名义生产高利润美容注射液,用于各类医疗美容,化妆品展销会疯狂销售。 这种美容针进入各个美容机构后,最终注射到消费者体内,导致求美者腿部肿胀、鼻塞,甚至毁容。
根据规定,这种“彩妆牌”日用化妆品只能用于皮肤表面外用,不能用于注射。 然而,面对动辄10倍的巨额收入,违规厂商却选择无视规则。
近年来,医学美容慢性病频发。 《财经》曾对中国裁判文书网2017年至2021年医疗美容相关诉讼案件进行分析发现,近两年“医疗美容”相关案件判决书已超过2万件,而2021年的文书数量与2017年相比下降了5倍以上。
2017年,医美慢性病开始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到2021年,监管步伐明显提升。 监管机构将逐步开展系统性监管整改工作,逐步转向常态化日常监管。
“强监管”下,仍有企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背后是求美者的旺盛需求、高额回报和疯狂销售。 规范医美市场需要政府、企业和爱美人士的共同努力。
轻医美流行
近年来,各种注射剂产品层出不穷,一些不法企业被曝生产不合格产品。 这与近年来青衣梅的走红不无关系。
如今,精致别致的鼻子和露肩很流行。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感觉,身边总有同学定期注射各种医美产品,比如肉毒杆菌、玻尿酸等。一位从事文化产业的男士到诊所预约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婚宴前一个月,他的脸和脖子。 “这让我在镜头前看起来更好,”她说。
一位以前主要从事毛发移植的公司负责人认为,这与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有关。 随着收入下降,对美丽的需求仍将持续。
毕马威医美趋势报告显示,20岁至35岁男性是消费主力,成熟男性消费水平更高。 非放疗类商品消费粘性高,复购意愿强。 南京、上海医美消费领先全省,北方普及度低于南方。
中国整形美容商会出具的《中国医美行业风险与发展报告(2022)》也凸显了类似的趋势。 报告显示,非放疗注射美容业务发展迅速,2020年已迅速占比70%,2021年非放疗项目占比将持续提升。
报告调查显示,2021年医美机构销量最高的医美项目为光电医美项目和注射医美项目,两者合计占比为73.91%。 研究人员在对医美机构的访谈中发现,90.47%的受访机构表示当前消费者和市场更倾向于选择非放疗项目。
但可注入人体的产品必须通过最严格的三类医疗器械审批,并且必须有英文标识。
2022年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对涉及27类医疗器械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内容进行调整。 整形美容注射材料按照最严格的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而“庄子号”日用化妆品只能用于皮肤表面外用,不能用于注射。
美容顾问的陷阱
曝光的非法美容针总是伴随着过度的宣传。 “99元选一款,现场美白”,这是一家企业在展会现场投放的广告,吸引顾客注射。
医美的本质是医疗,但大多数情况下,医美项目作为消费医学的一个分支,在推广时都夹杂着夸张的宣传和促销元素。
来自上海的李敏(化名)有一头典型的长短发,美白成了她的执念。 看到她身后的一个同学接受了隆胸注射,而且效果还可以,她也想尝试一下。
李敏来到同学推荐的一家医疗美容机构。 在前台登记了她的信息后,医疗美容顾问接待了她,并分析了李敏是否适合接受美白注射,价格是多少。 顾问告诉李敏,她的皮肤状况可以用于其他项目。 推荐的产品越来越多,李敏觉得不对劲,“感觉顾问就是推销员”。
在很多医美机构,顾问下单后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销售提成。 因此,对于顾问来说,订单越多,收入就越高。
中国医科大学整形眼科诊所原院长、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院长齐佐良表示,严重的医疗项目一旦与销售行为挂钩,存在巨大隐患。 他认为,顾问的定位应该是提升医疗体验和服务质量,底线是“不直接参与医疗行为”。
核心点是,要认识到看病是一种医疗行为,就应该建立求美者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生看病,患者去检查,然后双方讨论治疗计划。
正确的路径应该是:选择正规机构、找正规医生、使用正规产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找到靠谱的医美机构和医生,消费者需要亲自去见医生,获取医生的基本信息,然后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查询,以确定该医生是否具有行医资格,是否具备执业资格。真正的医生,职称是什么? 等待。
连力格监事会主席李斌提醒“谨防熟人介绍”:自己做过项目似乎还可以,但如果自己没做过项目,介绍给别人,可能会得到提成从中。 “她的身份本质上就是一场买卖。”
此外,消费者还应警惕美甲、美容等相关行业人士的推荐。 李斌告诉《财经》记者,“人们从中获得佣金,这些方式不一定不好,但至少消费者要多付钱。不仅医生和诊所要收一毛钱,渠道也要分一部分。”
为了避免陷入医美陷阱,消费者不要太在意价格。 许多医美机构采取“二次开发”的销售策略:利用高价单品开拓市场、吸引消费者,然后重点推广高价单品。 李斌说,“爱美的人不能贪图好处。虽然医美不是‘双11’扫货,多买一件外套或少买一件不会影响个人生活,但搞乱医美就会影响生活,而且甚至影响自己的健康。”
巨额利润的诱惑
此次卫视曝光公司肆意冒险的背后,是高额利润的驱动。 据了解,这种以化妆品名义出售的美容注射剂,价格不透明,可赚取高达十倍的利润。
“只需混合几种护肤品,就可以个性化修复或保湿功能。”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样的操作成本约为300元,但向消费者收取的费用却一次超过3000元。
与常规医美注射剂产品相比,上述产品生产成本较低,且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也没有注册申请三类医疗器械证书,从而留下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纵观整个医美产业链,上游产品的回报率普遍低于下游医美机构。 以目前主流的注射产品假肢为例。 这是人体自身的成分,属于直链黄酮类化合物,在吸水性和粘弹性方面表现良好。 由于它属于人体自身成分,很少形成排斥反应,并且可以改善皮肤、消除皱纹,使其成为最优越的医疗美容材料。
从终端价格来看,主流假体填充物的终端价格区间在3000元至5000元左右。 “现在有些人每隔几个月就注射一次假肢,价格(全部)与一些护肤品相当,但疗效明显得多。” 上海一家医疗美容连锁机构负责人表示。
3月8日,Aimec()发布2022年中期报告,其主打产品是可去除颈纹的假体产品“Hi Body”。 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以喜体为主要产品的氨水注射剂产品销量为345.32万支,毛利率为94.23%。 专注“再生”的凝胶注射产品销量73.96万支,产品毛利率96.52%。
“这是让其他行业的企业都相当羡慕的财报数据。”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
虽然上游收入高,但下游医美机构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深陷价格竞争。 李斌曾对《财经》表示,“除了骗子、说书人或者技术过硬的医生,医美机构的利润绝对不如上游,虽然去餐馆喝水和去菜市场卖菜是两件事。” ”。
购买和使用非正规医疗美容耗材是造成目前医疗美容市场竞争格局的重要诱因。
上述《报告》显示,95.24%的受访机构表示,当前医美市场存在高价格竞争的情况。 受访机构中,14.29%表示知道行业内有医美机构采购非正规医美设备及耗材。 有受访机构表示,目前“正规耗材供应商的选择有限,非正规耗材价格一般比正规耗材便宜200至300元”。
重庆国际医学中心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表示,医美机构的健康发展最终必须获得信任。 “我知道有几家知名医疗机构是通过广告来支撑其产值的,没有广告,就没有人会来,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品牌。”
中信期货首席监事、首席医药分析师徐家喜认为,资本追求利润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追求利润。 他觉得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标准化,然后平衡速度与质量的矛盾,实现更快、标准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努力构筑壁垒。
- 上一篇 >:拉美之谜美容院连锁加盟品牌与你分析,想开好
- 下一篇 >:乳腺癌防治月医生有话说:切除乳房后该怎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