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收购小护士,中西合纵不成功的收购是否会重蹈覆辙?
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整整10年,似乎又掀起一波外资收购中国日化品牌的浪潮。 7月丸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LVMH旗下私募基金L Asia投资广州另一家化妆品公司美妆后,8月初曾两次停牌。宣布以65.387亿港元被欧莱雅收购,待商务部批准。
上世纪创立的丁家宜、玉玺、小奴、大宝四大品牌被外商收购。他们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品牌的成功。但收购后,除玉玺外,其他品牌均表现疲软。而“收购”的声音一出,可见这种中西融合并没有成功,至少这十年是这样的,会不会重蹈新的覆辙?收购?
过去十年,中国的消费品行业一直在快速扩张,奢侈品就更不用说了,日化行业更是比奢侈品更经久不衰。 2012年,欧莱雅中国单个集团销售额超过120亿元人民币,取决于产品属性,无论是渠道的广度还是深度,其覆盖面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匹配,这也是欧莱雅中国集团销售额超过120亿元人民币的重要原因。众多本土品牌的生存与发展:丸海表示,2012年全国零售额近30亿元;美国是2012财年(截至2012年6月30日)销售额也达到了12.5亿元。 和 Mei 是两个成立近 10 年的品牌。一个是“日本”品牌,一个是“韩国”品牌,10年前完全可以理解。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上海家化,它号称中国化妆品第一公司。虽然上海家化佰草集的成功并没有彻底扭转“拜洋”的格局,但“本土化”已经成为欧美化妆品集团最重要的中国战略之一。首先,收购中国品牌是一方面。包括雅诗兰黛在内的国际化妆品集团已经开始宣传中草药的概念。当然,作为中国“核心”的丸美和美妆自然也紧随其后。
查看上述背景可能会发现,相隔 10 年的收购在战略上是不同的。 10年前,当国际化妆品集团在中国大举扩张时,本土品牌建立的渠道是收购的最重要原因。该集团发展的中心仍然是它已经拥有的品牌,从拟人化的角度来说,它是相同肌肉和骨骼的负担。权重更大,在国际品牌的强势形象下,收购的品牌自然相形见绌,走下坡路很正常。 10后的收购市场更加成熟,收购方的需求略有不同。 L Asia对的收购可以说是一次投资收购。收购方具有基金性质。完美的出口。至于已经上市的明治,因为在面膜品类市场占有率很高,可以说是对投资组合的补充,就像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是对低端市场的补充一样。最终产品类别。
既然本土品牌发展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寻求收购?例如,明治2011财年末的终端店数量为6,264家,时隔一年变为10,184家。快速扩张增加了销售和运营。 ,而且管理成本也会上升,这对于短期内看重利润率的上市公司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当这些被注入欧莱雅这样的“大海”时,就会显得比较不起眼,也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事实上,过去10年,除了日化,很多中国服装鞋履品牌背后也有投资机构,但日化扩张速度更快,交易浮出水面也更早。那些在欧美市场上频频出现的交易在中国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