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膜第一股”美即最终以65.38亿港元卖身外资

2022-08-17 10:08:34 论坛: 行业头条 作者:胡萝北

“中国面膜第一公司”明治终于以65.38亿港元的高价卖给了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

如果本次交易最终成功,将创下当地日化销售新高。不过,业内对于国产日化品牌做大、卖给外资的叹息也在发酵。从大宝、小护士、玉玺,到舒磊、丁佳宜、明治,无不投身于外资的怀抱。为什么只收购本地的日化产品?

为什么要卖本地的日化用品?

在业界争论谁是潜在买家的时候。欧莱雅与美国正式就前者拟通过协议计划收购后者全部股份发表联合公告。

欧莱雅每股 30 港元的报价6. 最终击败了竞争对手。如果此次要约敲定,明治通过此次交易的售价将达到65.38亿巨港。

他在上周五回复南都记者时表示,此次收购旨在补充公司现有品类,其报价得到了明治董事会的支持。该交易目前还没有获得中国商务部的批准。

“欧莱雅收购明治主要是看中美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全渠道资源。其次是看这个品牌的身份价值。得益于起步早,广告大投资,这个品牌目前基本做到了“想到面膜,就会想到美”。日化行业专家冯建军看欧莱雅的动机。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收入8.为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1%,净利润为9,650万港元,同比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约 20%。”明治2012/2013年中期报告的数据,以及第三方研究报告,是明治高调出售给欧莱雅的依据。

Ac 的报告显示,2012年,明治品牌产品在我国面膜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为26.4%。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小美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国信香港此前曾撰文指出,明治2013财年营销费用率面临上行压力。至于费用的增长因素,除了线下终端店品位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外,除了屈臣氏之外,拓展KA销售渠道所需的销售人员数量和线上推广也不少。费用。

另外,据熟悉明治的业内人士透露,明治之所以选择将自己卖给外资,可能与明治创始人佘裕元有关。

“她从职业经理人到代理再到制造商,创业非常艰难。虽然是香港的上市公司,但其实是民营企业,还在经营中民营企业模式的公司,规模之后,品牌下一步应该去哪里?管理团队是否足以管理这个日益庞大的品牌?这已经是她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人认为。

欧莱雅瞄准低端市场

率先将编织口罩引入中国的欧莱雅,收购了中国最大的国产面膜企业,这是中国日化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

在欧莱雅看来,吞美是巨头们向中低端市场渗透的惊喜力量。不过,这一大笔投资能否成功,业内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如果时光倒流10年,在中国的面膜领域,美根本不是欧莱雅对话的对象。早在2002年,欧莱雅就在美白亮白系列产品中推出了美颜亮采面膜,并首次将编织面膜引入中国。此时,明治仍处于孕育期,其创始人佘玉源仍在担任当时中国领先的面膜品牌科采的总代理。与科才分道扬镳后,佘裕元于2003年创立明治。

10年后,也就是欧莱雅集团在中国一线城市确立中高端品类第一后,面膜,尤其是低端面膜成为中国本土日化用品的世界。第四大化妆品品类正在成为低端市场的热门消费品类。此时,欧莱雅迫切需要新品类来弥补其在二三线市场的短板。

“欧莱雅收购明治,显然一是为了自己的面膜业务卷土重来,二是利用面膜拓展低端市场,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专家分析指出。

根据欧莱雅今年早些时候披露的2012年财报,其在华业务出现放缓迹象,而其在华业务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欧莱雅中国区总裁Guy Paulo的表态,也显示出欧莱雅的焦虑。 “我们一直关注增长率、销售额等数据,但其实对于欧莱雅来说,最重要的是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达到14%的市场份额之后,如何获得更多的份额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盖伊保罗快递。

其实,正是在此基础上,欧莱雅中国CEO北汉清给出了加速布局三四线市场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