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在哪里?——外资日化巨头来说

2022-09-22 11:09:48 论坛: 动态 作者:侯馨仪

冬天过去了,春天还在哪里?对于国外日化巨头来说,中国市场的现状只有一个词——寒春在意。

联合利华在这股寒潮中做出了选择,一个濒临大潮的选择。传统日化巨头宝洁公司继 2012 年全球裁员 8000 人后,2013 年又决定裁员 5700 人。

2013年的最后一天,在中国市场奋斗了37年的露华浓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同时裁员1100人。此外,欧莱雅旗下品牌卡尼尔不再依附中国市场而退出。

在各种收缩策略中,联合利华2014年裁员2000人的计划似乎并不那么显眼,但仔细观察联合利华裁员的构成,不难发现,市场部是最“受伤”的部门,因为销售不再那么容易了。

重播裁员悬念

日化行业受到冲击,压力巨大,采取裁员的方式减轻财务压力。

2012年底日化巨头宝洁宣布两轮裁员,总裁员人数高达14%,员工近8000人,并分配给非制造业员工。财报公布后,宝洁大中华区总裁史文生坦言,“裁员是全球性的计划,但在中国,投资还会继续。组织本身也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演变。”商业。”他特别强调,“宝洁太仓工厂将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2013年将新建一座更大的工厂。”

随后,宝洁大中华区销售总裁翟峰将于 2012 年 11 月 28 日辞职,结束他在宝洁 21 年的职业生涯。此后,“宝洁T4、T5等创新骨干大量离开。宝洁员工对裁员非常敏感,至今未能得到相应的事实。不可否认,宝洁2012年的裁员,必然会涉及到中国员工。现在,由于明年至少有10%的产品线业务“缩水”,联合利华计划裁员2000人左右,其中营销部门裁员800多人,即12%。这一政策势必会对中国员工产生影响。

联合利华于 1 月 21 日发布了 2013 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 4.1%,而新兴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 8.4%第三季度。 5.9% 已显着提高,但发达市场的销售额下降了 1.7%。而其竞争对手宝洁公司则于1月24日在市场前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截至2013年12月31日,第二季度销售额为2.22.80亿美元,持平与去年同期相同。第二季度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 40.76 亿美元下降 15% 至 34.72 亿美元。由此可见,联合利华有追赶宝洁的趋势。联合利华有这种动力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全方面模仿宝洁裁员制度的好处?

“当你遇到一个模型,这就是市场发展的趋势。宝洁是行业载体,所以会更早出现,为其他公司树立榜样。”广州市盈天下营销战略机构首席顾问杨华斌指出。

长期从事品牌战略研究和营销管理的资深品牌学者、策划师林友清也认为:“这是对的,事物的发展总是会趋向于合理化。你可以不说谁在模仿谁,只能说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他们都做出了正确的反应——面对低迷的市场,他们调整了产品线结构,进行了人事变动,重新安排了市场以适应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联合利华盈利增长的部分原因在于,由于宝洁开创的先例,裁员成为了恢复财务空缺的必要手段。 2012年,在市场的冲击下,生活板块受到强烈冲击,两大巨头也在进行内部调整。宝洁选择大规模裁员全球员工,而联合利华选择整顿英国业务,翻新制造工厂,裁员约500人。而这次大规模裁员势必会给中国员工带来一定的伤害。

对于中国市场,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此前在中国之行中曾承诺,到2020年,联合利华在中国的销售额将从目前的20亿欧元跃升至50亿欧元。按此推算,2014年至2020年,中国的销售额年增长率必须保持在14%以上。现在看到这个数据根本不可能实现。

对此,杨华斌认为:“这是之前的数据。现在大部分国际品牌遇到阻力,本土品牌占据了渠道。现在,加盟店成立后,很多品牌都退出了,比如露华浓。他们都出去了,未来会有更多的国际品牌退出市场。目前看来,庞德的应该是活不下去了,应该也撑不了多久了。”

此前,宝洁官方也表示会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不会在中国裁员,单位内部人员对这个话题也很严格。由此可以分析,联合利华的裁员势必会影响到中国员工。 . “如果有裁员,中国的品牌会裁员很多,因为现在Pond's和都没有做,他会做战略调整,中国可能占多数,裁员可能会多一点在化妆品行业。”杨华斌说。

根据宝洁裁员的方向,也可以看出,其巨头日化产品的布局基本会局限在非制造业。由于营销形式的问题,市场的运营和销售也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人员安排。裁员真的能解决联合利华的成本空缺吗? “节省的成本不会太多,因为中国的工资不高,就算这2000人都在中国,工资也不会很高,收入也不会很高。很多,这个比例一定很很小,几乎是千分之几,”杨华斌想。提高净利润率不仅仅是裁员,更需要改变营销方式才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如果要将宝洁与联合利华进行比较,“宝洁的业务至少是联合利华的五倍。在市场竞争方面,联合利华没有办法与宝洁竞争。”冯建军说。

谁在“幕后”

联合利华 CEO Paul 曾感叹,“我们失去了竞争力。”

高级品牌策划师冯建军表示:“联合利华裁员的第一个原因是业绩的提升,不是很理想;第二个原因是与外部市场的竞争。成本上升;第三个原因是他们的一些问题。”自己的。”联合利华总部“迫不及待”发出 2000 多份解雇通知。

自 2010 年以来,联合利华约 53% 的收入来自新兴市场。 2013年,六种新兴市场货币同步下跌,给联合利华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各国的消费需求有所增加。数字在减少,“在2013年实施裁员、产品线削减和供应链改善等措施后,2014年可以节省5亿欧元的开支。”

“其实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营销效率,裁员是很正常的。我认为联合利华裁员主要是针对不景气的市场和一些宏观经济影响。林友清指出。联合利华首席供应链官在2013年伦敦投资者研讨会上指出,公司将在2013年将其销售的产品数量减少20%。 2013年底,目标是2014年再降低10%-20%。集中更多精力发展多芬、梦龙等15个年收入超过10亿欧元的大品牌。联合利华需要完善品牌并购策略,转向产品在一个国家本土化,从而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结合市场资源开发。

推出或许只能解决暂时的资金空缺,但绝对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如果定期裁员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5亿欧元是否会从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工补贴中扣除还有待确定。 “去年年底,美国露华浓已经裁员1000多人!裁员1000多人要花10到2000万元。”冯建军说道。由此看来,定期裁员并不是一个全面的计划。

最后一根稻草

联合利华的业绩从2012年开始下滑,从收购各大品牌到英国市场的业务塑造,从小规模裁员到全球大裁员,也开始在四川建设生产基地。可以看出它一直想改变,抛弃所谓的大品牌,进入本土化市场,满足老百姓自己的市场,让产品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林友清认为:“剔除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品类,保留领先的品类(行业前三)),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深度营销,这是必须的与危机一起度过寒冷的冬天。对策。”

“从他的整体来看,对他未来发展的阻力肯定是越来越大,还没有到临界点,他们已经很不舒服了,”杨华斌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联合利华公司的化妆品还一团糟,食品是他们的筹码。主要原因是营销体系过于陈旧,裁员只是暂时的战略调整。”

改变营销策略,彻底本土化,加强创新,结合适合自己的电商模式,是联合利华需要走的路。

林友清说:“要研究新营销环境下日化产品消费者的新消费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O2O商业模式。可以说,联合利华一定是在未来除了营销创新之外,一个重要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