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集团此前与壹周刊卷入法律诉讼将淘汰护肤品品牌
此前,霸王集团一直在亏损。 2010年霸王集团净亏损1.18亿元。 2011年净亏损扩大至5.58亿元; 2012年至2014年,霸王集团净亏损分别为5.19亿元。人民币,1.36 亿和 1.15 亿。
霸王(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亮告诉记者:“目前销售稳定,未来会有回升过程。”
对于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原因,王亮表示,主要是去年原材料和包装材料成本大幅上涨所致。
日化行业分析师冯建军认为,原材料上涨是行业普遍现象。不仅是包装材料,材料、宣传材料和印刷产品的工业成本也在增加。制造链中的所有环节每年的成本都在增长,广告和宣传的成本也在增长。
此外,王亮表示,同比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2016年,我们胜诉下周刊,赔偿1800万港币,主要是为了赔偿律师的诉讼费用。”
p>
记者注意到,2016年霸王集团的其他收入达到2800万元(包括2016年《下周刊》的补偿),而2017年霸王集团的其他收入仅为1.416.2万元。记者查询发现,霸王集团与《下周刊》卷入法律诉讼。 2016年5月,官司结案,霸王集团获得赔偿金300.50,000港币(约合人民币242.40,000元)及诉讼费及利息1800万港币元(约人民币1.45元2.5万元)由下周刊承担,霸王集团2016年将其确认为其他收入(营业外收入)。
不过,霸王集团2017年毛利约为1.273亿元,较2016年的1.265亿元增长约0.6%。高于4 7.去年的 9% 到今年的 48.2%。
护肤品牌本草堂将被淘汰
根据霸王集团相关年报,上市以来,公司拓展了追风品牌的产品线,推出了丽涛洗发水、沐浴露、洗衣液,以及中草药护肤品牌本草堂。和其他产品。
记者注意到,霸王集团的一系列举措效果并不理想。 “霸王”品牌依然是霸王集团的核心。根据2017年年报,霸王品牌营业额约为2.29亿元。如果按品牌分类,占霸王集团当年营业额的86.8%左右,增长约10.6个百分点。
除霸王品牌外,其他品牌的营业收入和占总营业额的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具体来说:
2017年追逐类成交额为1470万元,较2016年下降32.9%,占总成交额的5.6%。
2017年力淘系列产品营业额1230万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38.2%,占营业总收入的4.7%。
本草堂营业收入520万元,较2016年下降60.6%,占总收入2.0%。
霸王集团年报披露,拟对柴丰品牌产品进行重新包装,以线上为主要销售渠道;对于本草堂品牌产品系列,霸王集团计划淘汰,计划通过线上销售渠道、团购、员工购买等方式清理现有库存。
王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主要是做个霸道总裁。其实如果业务量没有那么大,还是把重点放在最核心的产品和最核心的类别。”
霸王集团招股书显示,2008年霸王营业额超过14.11亿元,而截至4月27日,霸王集团总市值仅为7.27亿港元(大约 5.86 亿人民币)。
对比霸王集团10年前的辉煌成就,冯建军认为,当时品牌少,泛渠道竞争相对温和,也缺乏系统的电商和移动电子商务(微商)的挑战。竞争非常激烈,霸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品牌老化、渠道分流和‘本土与国外’的竞争。”
冯建军还提到:“现在消费者的选择更多了,市场竞争的门槛和成本更高。过去消费者出生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现在都出生在1990年代。如何解决品牌建设的问题和年轻人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 上一篇 >:曾经的快消巨头正在跌落神坛,如今就在卖品牌的路上!
- 下一篇 >:我国染发市场迅速扩容行业“蛋糕”飙升至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