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资料图
越来越多爱美人士进入美容院,但相关纠纷也随之而来。医美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发生纠纷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无证经营隐患,多留证据是关键
案例回顾
2013年至2014年,黄女士在一家美容诊所进行了四次自体脂肪填充手术,手术过程中伴随着剧烈的疼痛。诊所免费为肿胀部位进行了拔牙,但情况并没有好转。无奈之下,她诉至法院,要求退还医疗费并赔偿16万元。法院经审理查明,虽然黄女士声称经营时间为2013年至2014年,但该诊所提供的营业执照显示其成立于2015年,黄女士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成立双方签订医疗服务合同,未提交挂号文件、医疗费用单、病历、诊断证明等证明材料的。最终,法院驳回了黄女士的诉讼请求。
法律提醒
医疗美容机构应当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在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目范围内注册登记北京最好的美容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开展美容项目前,需与美容机构就具体事项签订合同,书面确认双方的服务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证据等证据,以便日后作为维权的依据。
相信广告有风险 自己有没有资格最重要
案例回顾
赵女士看到一家美容中心的广告,声称拥有国际领先的面部美容技术,并承诺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她一次性付清了15万元。赵女士后来发现该美容中心不具备医美资质北京最好的美容院,于是终止了隆鼻项目,并要求取消其他尚未开始的手术。当她要求退款时,却被美容中心搪塞过去。赵女士诉至法院,要求全额退款。经审理,法院认为两人已形成劳务合同关系,因双方没有书面合同,也没有就退款等内容作出明确约定。根据档案记录和双方陈述,赵女士已接受“激活” 服务五次。赵女士虽然称“激活”物品是礼物,但未能提供证据。最终确定由她支付1万元服务费,美容中心退还剩余费用。
法律提醒
在医疗美容纠纷中,不少消费者反映,部分美容机构资质不足,或违规开展资质范围以外的项目。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医疗服务机构时,必须确认该机构是否取得许可,诊疗科目栏是否标明医学美容科目,主治医师是否具备相应资质。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服务方式,决定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服务。消费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前,应当要求美容机构如实告知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适应症、禁忌症、美容效果、医疗风险、医疗材料、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治医师、注意事项等。需出具书面说明或写入合同,再慎重考虑是否接受该服务。不要轻信朋友圈介绍,或容易被广告或医美机构诱导。
美容效果判定难 达成一致是前提
案例回顾
王女士到一家美容诊所,按照医生的建议做了四次手术。手术后,她发现效果并不好。经协商,美容科赔偿了5000元。一段时间后,她觉得自己的容貌越来越差,于是起诉要求撤销与美容院的协议。法院经审理认为,王女士未能提交相应证据,无法证实其手术前后容貌发生较大变化,故裁定驳回其诉讼请求。
法律提醒
在医疗美容案件中,不少消费者认为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大多会选择侵权责任作为诉因。一旦选择侵权纠纷,就必须处理自己的损害后果,被告的过错、被告的侵权行为与原告之间的因果关系应当予以证明。
一般认为,医疗美容纠纷损害后果是指手术后不能带来预期效果、正常人无法接受、变丑不美、带来负面影响的美容效果。但由于美容效果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合同中应明确规定美容效果,并以事后可查的方式保留。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