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说法是汤圆与唐太宗有关。 相传大将李靖率兵出征,回朝过完春节后,太宗皇帝在上元节(今元宵节)请厨子用糯米包饺子以示嘉奖士兵们。 这种食物被后人称为“汤圆”,人们选择它的形状圆润饱满,寓意合家团圆。
自宋代以来,文献中就有明确记载类似汤圆的食物和做法。 南宋陈元良编纂的《岁时广记》是一部综合性的中国古代岁时记集,对后人了解岁时节俗的渊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上元节的习俗中,有《卖饮食·岁月杂记》说:“北京人以绿豆粉为家美容院蒸缸,煮糯米桶汤为丸,白糖为粽子。 ,也就是叫圆子……”这已经很接近我们现在吃的汤团了。 另一宋代文献陈大叟主编的《本心斋菜谱》也有“水丸”的记载。
《岁时广记》对圆子的描写
近代以来,相关文献记载较多。 清代才子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中,对“萝卜汤圆”和“水粉汤圆”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灌汤包店曾经名声在外
上海是一座传承江南文化底蕴的城市。 近代以来,虽然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许多传统习俗仍保留下来。 晚清秦荣光《沪县竹枝辞·岁食》中写道:“肉馅馄饨菜圆,夜接灶神。点塔烧香要几千元。”
上海汤圆的制作和销售早在清代就已出现。 当时有小贩挑担子(早期称“骆驼担子”,也有装在木桶里的)卖汤圆(有的制作卖馄饨和面食),还有在街上走来走去。 当时开在乔家栅,卖汇邦汤团、浇头面、馄饨,以汤团、馅料品种繁多而闻名。
元宵节前,豫园商城宁波百年老店汤团店前大排长龙。摄影:
由于这家店历史悠久,名声在外,在老上海的各种报刊杂志上多有记载。 1926年在上海出版的《商报》(第二卷第1期)载有更详尽的内容,其中写道:“上海有许多卖饺子的店铺……和福禄寿、大罗天等店铺,味道也很好“如此温暖”! ”
该报还描述了排队的盛况:“然而,从早上6点到深夜2点,前去买汤团的人络绎不绝。5000多个汤团罐头每天都有人卖……另有5名店员拿着写着‘永茂场和南北未分’字样的浅色油漆桶,在市区和租界的大街小巷贩卖。”
笔者又查阅相关报刊资料,发现永茂场因战乱等原因已搬迁。 但在1947年的《上海商号图》中,位于老城区“乔家闸56号”的饺子店还在。 市区也有好几家“乔家栅”店,可能来源不同。 从1939年以后《宣言》中的众多律师声明和广告来看,似乎还有“真假之辩”,这里不再赘述。
1939年1月8日《宣言》永茂场乔家栅汤圆广告
历史上,上海汤团业按店主的出身主要分为徽帮、湖北帮和宁波(博)帮。 除了上述汇邦的“永茂场乔家栅”外,其他知名老店还有王家沙、斯如春、美心、森宜兴、沁园春(同兴)、友谊村、城昌、万新斋、盛兴、宁波汤团等各家。有自己的特点。
当时,汤团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小吃美容院蒸缸,卖得非常好,早已摆脱了“岁”的限制,成为了日常的大众食品。 从旧上海各大报刊的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年代就已经有“送汤圆”的上门服务。 一些名人也涉足了这个行业。 上世纪3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李丽华曾开过一家汤圆店。
有不同的含义
上海人天天在家做汤圆。 面疙瘩有两种,实心的和填馅的。 馅料有甜咸之分。 甜馅一般有猪油豆瓣酱、糖芝麻、桂花什锦、果仁等。咸馅一般有用芥末、葱、蒜、韭菜、姜制成的鲜肉馅和蔬菜馅。
长期以来,上海人喜欢到阳春三月的野外或赶集,弄些用荠菜包着的汤圆,煮着或蒸着吃。 李兴南的《申江竹枝词》写的是蒸荠菜饺子。 有云:“元宵锣鼓喧闹,荠菜香蒸粉饵”。 还有“马兰头”馅。 猪油面疙瘩的做法自现代以来并没有太大变化。 上海人通常称这种馅为“黑洋酥”,大小一般在1厘米左右,是事先准备好的。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