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我17岁的孩子有一次路过一家理发店,打广告说可以免费赠送洗面奶。 到店后,他在上面涂了点东西,对方却说要买产品洗掉,所以被收了3000元。 后来想退钱,只肯退2000元。
在这起案件中,一位金先生投诉称,自己的脸上被涂上了黑色产品。 工作人员说用水洗不掉,要用他们家的护肤品。 然后他被逼着花了500元。
陈先生:街上有个美容院,发传单说免费做面膜,我表妹去了,工作人员往她脸上抹了点东西,说是做实验,然后说她需要别的东西来洗掉它。 掉了,擦了一些东西,一共花了四千多块钱。
顾女士:宁波市某美发店举办促销活动,说朋友圈转发10个赞,可免费赠送580元理疗。
王先生:他投诉了宁波北仑的一家美发店。 逛街时,他被店员以填写问卷为由拉进店内。 进店后,他说可以免费设计发型,做完后被逼收800多元。
申请了会员卡却拿不回钱
现在随便去发廊,店员往往会不遗余力地推荐一张卡。 虽然美发行业的预付消费一直为大众所诟病,但不办卡不享受会员优惠还是挺无奈的。
但是办卡的时候很少会签纸质协议。 宁波市消保委工作人员表示,门店一旦关门,调解难度大,即使走司法程序,也不好打官司。
这次检查也发现这个问题很严重。 其中,办理会员卡时未与消费者签订书面协议、未提供消费凭证等违约行为29起; 尽管一些美发店对卡片有明确的条款和约定,但其中存在“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卡片一经售出不退不换”等不平等条款,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 “必须保留卡内30%的余额才能继续消费”等“霸王条款”。
一旦现场检查发现这些行为,将责令改正或立案调查。
宁波顾某曾在理发店看到一则广告:“早上10点到下午4点理发只需10元”。 他觉得负担得起,就去店里理发。 经过理发师的推荐,他同意了一个更时尚的发型。 对方称价格是“37元一张”。
“我觉得37元不贵,就答应了。” 小顾说,在他的头上夹了各种花花绿绿的夹子,用橡皮泥画画后,店员拿着计算器过来结账,数了数。 头夹。
最后被告知这个发型是按夹子计算的,37元只是一个夹子的价格。 他头上用了48个夹子,售价1776元。
小顾感觉被骗了。 工作人员说,你可以跟我们办一张3000元的卡。 办卡后赠送2000元美容院市场调查表,还能享受3.2折优惠。
对方再次点开计算器,按照3.2%的折扣计算,1776元的手续费只需要支付674元。 当然,前提是办会员卡需要3000元。
事件在网上发酵后,消协介入调解,店家退回卡内余额,理发只收300元。
邵女士:我办了永港南路一家理发店的美发卡,卡里还有1680元的余额。 后来店改名后,我就去店里理发。 ,原来只要18元,变相涨价了,而且不能退卡。
曹女士:投诉了解放南路的理发店。 我有一张理发卡,余额三千多元。 后来,这家店改了名字。 工作人员说需要充值2000元才能继续使用原来的费用美容院市场调查表,所以余额就变了。 变成了5000元。 最后,老板关上门走了。
部分美发产品高效杀菌剂超标
可能诱发皮炎等过敏反应
宁波市市场监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美发产品质量进行抽样检测和评价实验,共随机抽取266批次美发产品进行检测。
在不合格的项目中,“MIT和CMIT混杂”的问题最为突出,占53.8%。 这两种物质都是高效杀菌剂,含量超标可能会诱发敏感皮肤人群出现皮炎等过敏反应,其次是“菌落总数超标”,占30.8%。
检查还发现,不少美发产品没有中文标签,甚至出现“三无产品”。 也有一些产品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皮试,但有些操作者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直接使用。
以上原因可能是劣质或不合格产品,也可能是日常使用中不注意卫生、保管不当,反复使用未密封的产品造成的交叉污染。
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建议,洗发水、护发素等清洁用品尽量自带。
市场监管部门消费提醒
1、选择有经营资质、有一定规模、卫生条件好的美容院进行消费;
2、谨慎、理性办理会员卡,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慎重对待各种优惠活动,尽量与商家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并索取书面凭证;
3、要仔细辨别商家使用的美发产品。 正规产品应详细标明生产企业信息、相关许可证号、批准文号等(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
4.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使用,并要求商家在身体其他部位进行测试后方可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产品。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