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多地出台法规加强预付卡管理
预付卡购买,谨防被“刷卡”
美容卡,
理发卡、健身卡、洗车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消费者都申请了预付卡,预付卡消费越来越受欢迎。这种消费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和繁荣市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混乱。在申请卡时,商家承诺各种折扣,但一旦服务不尽如人意,商店关闭,卡的退款就成为人们的担心。
近年来,全国多地出台了管理单一用途预付卡的相关规定,对预付卡消费下了法律上的“收紧魔咒”,消费者维权网络越来越密集。
预付消费纠纷由来已久
“我在理发店拿到了会员卡,收了500元,享受7折。” 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原价58元的降标,打折后约40元。在经常理发的王先生看来,是相当划算的。
小李在北京读研究生,喜欢吃,在很多餐馆报卡充值。“有一家川餐厅做的菜很正宗,我存了1000元,同时申请了一张免费用餐的卡,然后支付了消费20%的折扣。”小李说,这张卡不仅可以自己使用,朋友也可以使用,既实惠又方便。
随着电子消费和信用消费的快速发展,预付消费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消费方式。“所谓预付费消费,是指消费者提前向经营者支付一定数额的钱,然后一次性或者定期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方式。”“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说。
中国民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理想情况下,买卖双方可以实现双赢。消费者可以获得折扣、项目礼品等实实在在的折扣,也避免了每次付款的麻烦;对于商家来说,他们不仅可以融资资金和扩大规模,还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定位客户。
随着预付费消费的普及,一些问题随之而来。记者通过采访发现,部分消费者因冲动或商家诱惑而申请卡,尚未消费,或消费数次后对服务不满意,想退卡但被拒绝;一些商家甚至关门或跑路,消费者无法再享受这项服务,剩余的钱也很难收回……
今年4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年度报告(2021)》指出,预付费消费纠纷一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难点。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波动影响,消费者前期支付费用、后期退款的投诉同比大幅增加。“预付卡
是预付消费的载体,分为多用途预付卡和单用途预付卡。”陈银江介绍,前者由特许经营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后者由商业实体发行,生活中常见的如健身卡、美容美发卡、洗车洗衣卡、超市购物卡等,均为单一用途预付卡。“其中,单一用途预付卡广泛应用于商品和服务交易,这是一个监管难度。
住在北京市丰台区的周女士热爱健身,今年年初在社区附近的一家健身房拿到了2000元的年票。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美容院办年卡多少钱,申请卡后不到2个月,店就关门了。
同样住在四川省达州市的谢女士也在当地一家健身房拿到了一张卡。“我在申请卡时说得很好,但后来我发现来健身房的人总是比设备多。在这样的环境下,谁有心情锻炼。谢女士坦言。
当服务不好,或者商家关门时,退款往往是消费者的第一反应。然而,在实践中,预付卡购买面临退款的问题,久而久之,很多消费者选择放弃,认为自己运气不好。
与商家签订合同容易被忽视
“预付卡消费的法律性质是消费者服务合同。陈银江指出,普通消费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是同步的,具有单次的特点,而预付卡消费合同则是“先付款后消费”和“单一支付,多重履行”。在这个长期持续的表现过程中,商家很可能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与消费者产生纠纷。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与单手
支付、单手配送不同,大多数消费者在申请预付卡时,很容易忽略与商家签订合同。其中,健身、教育、培训行业签约较多,常见的预付卡消费行业较少。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以口头形式约定的,商家很少提供书面合同。收款及结算时不会提供收据及消费明细,且由于缺乏详细明确的书面协议,消费者只需一张预付卡即可享受商品或服务。陈银江表示,一旦发生纠纷美容院办年卡多少钱,消费者往往因缺乏有力证据而陷入“空话”的尴尬境地。
签订合同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很好。 来自河北省的刘女士在一家美容俱乐部办理了会员卡,但因为搬家,无法享受相关服务,于是她与美容俱乐部协商退款。但美会以签约合同载明“因个人原因退出,已支付的会员费不予退还”为由拒绝退还会费。
“许多企业在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时,会采取事先准备好的合同形式,其中往往掺杂着对消费者不利的条款。陈银江表示,这一“霸道条款”给消费者合理退款制造障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国家层面对单一用途预付卡只有一项规定,即2012年11月实施的《单一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刘俊海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办法》滞后,只涵盖“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三个行业,没有涵盖近年来出现的其他预付卡消费行业。
在预收款资金监管方面,《办法》要求上述三个行业的企业按比例记录和登记存管资金。陈银江表示,其实,是否备案存款,多数情况下取决于发卡企业的自律。
为什么您有时会在知道存在风险的情况下申请卡?在调查中,“大幅折扣”是记者听到最多的答案。“大折扣大方回扣是运营商的帅气,很多商家通过制造’这个村子没店’的假象来诱导消费者购买预付卡。”刘俊海表示,面对各种折扣,消费者难免会冲动申请卡。
全面系统地规管预付卡消费
前不久,北京市顺义区市场监管局对某美容院公司处以3000元罚款,并责令该公司暂时停止发行预付卡。
处罚依据来源于刚刚实施的《北京市单一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条例》规定,经营者销售单一用途预付卡时,应当向消费者出具相关内容证明或者签订书面合同。但该美容院公司销售预付卡,未发证、未签合同,在被责令改正后继续实施违法行为。该案也成为北京首例适用预付卡新规的行政处罚案件。
《条例》还规定了“7天冷静期”,即只要消费者购买后未开卡,7天内即可无条件解除合同,运营商一次性退还全部预付费用;显然,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如“不退款、不更换、解释权归经营者”;建立预收资金存管制度,对未按规定入金的经营者进行处罚。
近年来,上海、江苏、甘肃等地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加强对单用预付卡的管理。刘俊海表示,要在地方立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研究和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从准入条件、业务需求、行为准则、资金监管、维权救济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规范预付卡消费。
预付卡消费涉及市场监管、商务、公安等多个部门,由于多头监管,容易形成“真空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海燕表示,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权范围,建议建立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调配合信息共享的监管机制。 快速高效无缝对接,推动监管合法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
“企业要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诚信经营,把心思花在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和提高口碑上。”陈银江说。
徐海燕指出,对于消费者来说,要保持理性成熟的消费心态,审视商家的业务规模和信用状况,不要盲目听从销售策略。如果您购买了预付卡,请务必保存相关门票和电子证据,以便在维权时承担索赔的举证责任。
“我没用过几次,卡快过期了。” 北京居民区的魏女士在4月中旬收到消息,楼下的理发店将关闭。卡里的其余钱呢?就在魏女士担心的时候,店家打来电话,说已经联系了另一家理发店,顾客可以继续享受相关服务。
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协商解决方案是个好主意。疫情之下,线下门店不时关门,有商家恶意,有的经营难,确实“绰绰有余,不够”。针对部分商家因疫情不可抗力暂时停业、无法继续提供服务,有专家建议,消费者与经营者应相互理解、相互迁就,不是忽视消费者权益,而是需要大家沟通协商,共同渡过难关。困难过后,商家可以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折扣来补偿消费者。
链接
《北京市单一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要点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营者不得为消费者发卡、办理换卡:
(一)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
(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因其所在单位的违法行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三)被列入异常经营目录的;
(四)申请注销或者办理注销手续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消费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了解经营者备案和预收资金保管情况;
(二)向经营者全面了解预付卡兑换的商品或服务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价格和费用、有效期、余额返还、风险提示、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信息;
(三)自主决定购买预付卡;
(四)了解预付卡使用情况,查询消费记录、余额等信息;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三条 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发放凭证,载明以下内容: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