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瘦脸针”、打个玻尿酸、割右双眼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做美容微整形,但你可能不知道,那些为你提供“微整形”的美容师针刀”服务机构和个人可能是“无证行医”,擅自开展医疗美容属于非法行医,其后果和危害远超你的想象。
北京近日开始严查生活美容院割双眼皮、注射玻尿酸、注射肉毒杆菌等违法行医行为。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查处一批非法医疗美容单位。 不过,与严查“无证刀”相比,部分消费者对“小针小刀”的冷漠态度更需要引起重视。
消费者
“简单的打针,我觉得没必要去医院”
针灸、埋线、按摩……近年来,为了甩掉身上多余的脂肪,33岁的芳芳经常去美容院尝试各种减肥方案,但“没想过资格。”
以三年前的跟帖为例,方方用“北京”、“跟帖”、“减肥”在百度上做了很多推荐。 一一看完,她又去了大望路附近的一家美容院。 因为“他们家最贵,评价还不错”。
所谓“埋肠”就是将胶原蛋白线敷在穴位上,通过刺激穴位达到减肥的目的。 方方选择了“买二送一”套餐,三个疗程花费一万多元。 据店员介绍,她用的线是进口的,吸收到身体里对皮肤很好。 方方第一次打针打了30多针,痛得满头大汗,后面两个疗程用了将近两年才打完。 方方回忆说,第一次下葬后,她确实瘦了将近十斤,但不到一年就恢复了一大半。 另外两次下葬后,我也瘦了,但后来又反弹了,三次一共瘦了不到五斤。
方芳虽然瘦了几斤,但不认为是埋线的缘故。 “埋线对饮食要求很严格,不能吃米饭。” 而且每次店员都会给她两盒药,但她吃完就拉肚子。 “控制饮食,拉肚子的话美容院证照,也能减掉很多水脂!”
虽然埋线没有效果,但方方并不觉得是美容院的问题。 “我也在西城的一家医院针灸减肥,但没瘦下来,他们还要求不能吃米饭。” 在她看来,减肥这种专业的地方就可以了,医疗机构就无所谓了。 方芳坦言,40多岁的时候,可能还会去打针美容,非手术整容。 她身边选择在美容院做这些项目的同事和朋友,大多都有类似的想法。 “如果是隆鼻、削骨之类的,大家肯定会去医院,如果是简单的打针,心理上就没有去医院的感觉。”
从业者
“办证件太麻烦,我们都悄悄做”
下午3点39分,谭林谦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段小视频,宣布“水光圆满”。 几秒的视频中,一名接受“水光针”的女孩躺在椅子上玩手机,而谭林倩则戴着口罩,比着“V”的手势记录下这一刻。 她的身边是一个小药柜,里面装满了瓶瓶罐罐。 而一个小时前,她还发了一段视频,配文是“水光麻醉”。
所谓“水光针”,网上的解释是“用玻尿酸直接注入皮肤,能使面部皮肤湿润、柔软、有光泽……”也俗称“水光注射”。 据记者统计,在谭林谦的微信朋友圈内容中,“水光”、“双眼皮”、“瘦脸针”、“美白针”等视频出现频率最高。
今年3月起,一直想自己当“老板”的谭林倩与朋友合资,租了10多平方米的门面开始“线上线下结合”,开始“整容”女孩微整形”。 为此,他们经朋友介绍,交了数千元学费,跟着“老师”学习了半个多月。
”来学习的有打算自己开店的,也有自学的。老师主要是教我们每个“美容整形”项目的技巧和应急处理方法,不是特别讲究很难,我们很快就能学会自己做。” 自始至终,谭林谦不愿透露这名“老师”从事什么工作,身在何处,是否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谭林谦的主要招客手段,就是把每一个“整容”案例的实情发到朋友圈。 据她介绍,客户主要是“朋友和熟人介绍的,只有本地人”。 一旦朋友圈有人留言预定某个“美妆”单品,她就会把店铺地址和电话发给对方。 平时,谭林谦会发出一些与“整容手术”相关的图文宣传材料,比如“无针填充泪沟”、“白金美白效果”等。
对于“美容整形”使用的针头、药品等产品的来源,谭林谦说,“有专门的进货渠道,普通电商渠道买不到,价格要看品牌和质量。” 当被问及店家是否有相应的手续,她和朋友是如何通过资质测试时,她说:“各种手续、证件太麻烦了,现在检查这么严,我们都悄悄做”
记者查阅《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发现,《办法》第八条规定:“美容医疗机构必须经注册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开展执业活动。 ” 《办法》规定第十一条:“美容整形项目的实施负责人,应当具有6年以上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临床工作经历。”
专家说
广告铺天盖地,每天看到都被诱惑
“美容院赚100元,还要花50元做广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治医师尹宏宇表示,消费者涌向美容院进行微整形不能怪罪。 在他看来,医疗机构有严格的规定,不准做广告。 他们只能开展公益性质的科普宣传,影响力有限。 美容院的广告铺天盖地,有“美白针”、“溶脂针”等,因为有肝肾毒性,在医疗机构已经被禁用,但在外面却还在大肆宣传。 “轻松一针,见效快,恢复好美容院证照,广告‘砸’入人心,每天都忍不住想看广告。”
北京同仁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医生韩新明认为,消费者是因为自己的认知而去不合格的美容院做微整形。 “大部分都是打针,听起来比较简单,看实际操作好像没有手术那么高的技术含量,就觉得可以做,听说连理发店都卖打针。但其实,侵入性的。治疗属于医学美容的范畴,而不是生活美容。”
小针小刀后果比想象中更严重
对于相关部门的监管,尹宏宇认为是好事,但也确实存在困难。 “我来照顾的时候,东西都塞进去了,查起来很麻烦,即使治好人被举报,美容院也会想方设法封起来,花样百出。”
因此,医生建议消费者要从源头上提高认识。 美容院里的“小针小刀”看似简单,但对血管和神经肌肉走向的了解却一点马虎不得。 不合格的美容院人员只能掌握“动作和皮肤”,极易出现操作问题。
由于大部分美容项目都集中在血管丰富的头面部,一旦出现问题,后果远比想象的严重。 尹宏宇经常遇到在外面“治不好”后来看病的患者,“比如往血管里注射填充药物,造成血管栓塞,鼻翼局部颜色发青发黑,后期坏死, ETC。” 我们可以遇到视力受损甚至失明的患者,这基本上是在不合格的地方进行整容手术造成的。
而这还只是正常医学和简单的人事失误的风险,更何况美容院层出不穷的欺诈和违规行为。 “比如奥美之前买了很多存货,后来不让用了,就冒充玻尿酸,怕浪费。还有就是所谓的‘生长因子’,现在还是不被允许也被使用。下巴长得很乱,看起来很奇怪。 尹鸿宇感叹,正规机构会尽量化解风险,但还是不能完全避免,但至少出了问题逃不掉。 不合格的从业者“售后”条件显然不好,甚至可能连店面都没有。 “如果对方跟酒店联系后跑了怎么办?”
消费者如何识别美容机构资质? 韩新明建议,稳妥的做法是上工商局网站查询,“有没有资质,具体经营范围一眼就能看出来。” (李松林、魏静)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