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对美的渴望。 中国女性对美容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市场也催生了一批“套路”的美容院。 一不小心,女性消费者就会变成美容院。 “杀猪盘”。
昨日,一位女客户来律师事务所咨询,称其家门前的美容院“骗”了她近50万元。 详细询问后得知,高女士产后到家附近的一家美容院咨询“产后修复”。 在工作人员的成功“忽悠”下,高女士第一时间办理了会员卡并充值了3万元,进行了“排毒”和“身体恢复”项目。 高女士认为服务体验并没有售货员说的那么好。 天哪”,但考虑到已经充值了3万元,时隔几天第二次去了。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服务人员强烈推荐了一个新的“项目”,高女士又充值了10万元。回到家后,高女士觉得自己好像“又被骗了”,但done deal已经充了这么多钱,再不去就浪费了。第三次来美容院,打定主意不管营业员怎么办,这次都不会再花钱了,因为高女士是打工的,积蓄快用完了。高女士还是低估了美容院的销售套路,面对营业员火爆的销售,高女士表示自己真的没钱,只想花掉会员卡的“预付款”。但营业员却表示,可以用京东金融、花呗、微微贷充值,高女士又“沦陷”了。 直到高女士发现自己在大道上充值了50万元,才恍然大悟上当,并与美容院协商退还会员卡中未使用的40万元。 没想到,美容院不仅拒绝退款,还要求高女士继续充值。 高女士想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与高女士交谈后,律师立即搜索裁判文书网发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美容院与消费者之间的服务合同纠纷层出不穷。 律师根据检索到的案例,总结出美容院的“惯常”套路:美容院聘请一些美女或小伙子,手拿宣传册,看着路过的中年妇女,礼貌搭讪美容院总结稿,邀请你去商店免费护理。 那么当你一踏进店里,你就成了美容院里的“待宰羔羊”。 进店后,我们会先为您免费进行面部测试。 过程中,服务人员会和你聊天“探底线”,看你能出多少钱,愿意出多少钱。 接着开启了“销售卡申请模式”,告诉你皮肤问题多多,需要做一套护理来充值会员等等。 如果你说不行,几个销售人员就会轮流给你“洗脑”。 很多消费者觉得不好意思,不管是主动进店还是受邀进店,都会买一点产品或者充一点钱。 在这里,店员会以各种“优惠”、“打折”、“会员专享”等方式强烈推荐给你充值,没钱会逼着你申请网贷。
不少消费者事后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但警方在报警后做出了不立案的决定。 消费者认为,公安机关不作为或故意掩盖美容院。 事实上,这位律师认为,公安机关很难在法律层面追究美容院“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毕竟,消费者与美容院之间订立的服务合同属于民法范畴,公安不能过多介入民事纠纷。 那么,消费者能否通过民事诉讼追究美容院的民事责任呢? 以本案为例,高女士与美容院并未签订书面服务合同,但高女士在美容院为会员卡充值后,双方建立了事实上的服务合同关系。 高女士在会员卡上支付的50万元,在实际消费10万元后,美容院能否退回剩余的40万元? 答案是“是”。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经营者以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 未按照约定提供的,按消费者要求履行约定,否则退还预付款; 并承担预付款的利息和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希望各位女性朋友,去美容院消费时,一定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美容院总结稿,打开手机录音录像,杜绝美容院销售人员的欺骗性言辞,尤其要检查产品是否强制购买的属于“三无”产品。 这些证据可以作为消费者向商家索赔“三倍惩罚性赔偿”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据。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