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景远、周彤/文
段靖远/编辑
“用射频美容仪烫脸”,消费者陈元(化名)近日在小红书发帖,随后多名消费者在评论区表示,自己也被美容仪烫伤过。
陈媛告诉财经网,她在一家官方店买了同样的产品,花了将近3000元。 她最近才用过一次,脸就“烧伤凹陷”了。 停了仪器观察了几天,陈元的伤口还是红红的,又痒又痒。 “皮肤不光滑,伤口看起来像个斑点,印记很明显,只有化妆才能遮盖住,”陈元说,“感觉很危险,我打算去皮肤科医生那里治疗,然后找售后维权。”
财经网在小红书搜索医疗健康关键词发现,“30天亲身试用打卡”、“美容仪器专业测评”等内容让人目不暇接,更有专业医生的“科普推荐”。 从“真诚分享”、“干货”、“自购体验”的说辞,到“谨防踩雷”、“冒犯品牌”的噱头,对产品采取贬损实赞的策略,观众往往很难分辨这些“美容仪种草帖”是来自真实评价,还是品牌发布的“黑广告”。
财经网医疗健康从深圳一家美容仪器代工厂了解到,美容仪器行业仍存在代工与代工之间的乱象。 拿一台售价仅300-400元的美容仪,“变身”成与大牌产品外观一致的“高端换代”,终端售价高达1899元。 一些主机厂对自己的生产资质存有疑虑,不会严格检查OEM客户的营业执照。 他们的产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涉嫌假冒侵权等问题,但仍通过各种销售渠道悄悄流入市场,让消费者真假难辨。
家用美容仪“野蛮生长”的背后,是缺乏明确的行业评价标准,家用美容仪“身份”不明确。 目前,脉冲光脱毛产品已被列为二类医疗器械监管,但使用风险系数较高的射频产品,仍在执行小家电的“较低”标准。
明年美容院性线,射频产品也将纳入三类医疗器械获得监管。 对于行业来说,这是一次洗牌,直接洗掉无证小厂,但同样,这也是对品牌产品的一次规范治理。 射频美容仪需要申请医疗器械许可注册,不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也意味着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品控不严:品牌营销难,安全隐患难以隐藏
“我在豆瓣平台上看到别人的使用和分享,所以就被种草了这款射频美容仪,结果买了之后就踩了。” 陈元还表示,家用美容仪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并非孤例。 “很多消费者和我的情况一样。”
针对前述情况,财经网医疗健康作为消费者咨询了多个品牌美容仪的销售客服。 当被问及产品是否存在烫伤风险时,客服一再强调,“仪器非常安全,有防止过热的保护功能,不会烫伤。” 财经网医疗健康再次询问,如果出现烧伤、过敏等皮肤损伤,是否可以出售或获得赔偿等“售后”问题,对方仍以上述“官话”回应,没有回应。提供清晰明了的解决流程,只代表店内相关产品的安全有保障,坚持不会出现烫伤的情况。
不仅如此,财经网医疗健康在多个淘宝直播间注意到,官方品牌主播声称,“(这款产品)射频能量很大,脸红是能量的标志。直达真皮层,产品智能化,有温度控制,完全不存在烫伤问题,敏感肌、痘痘肌也可以放心使用。”
南都发布的美容仪调查显示,45.54%的受访者表示在使用美容仪的过程中遇到过安全问题。 其中,分别有16.12%、15.28%和12.45%的受访者遇到过重金属超标、漏电、接触不良、皮肤灼伤等问题。
据了解,在2021年国家电网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的“家用美容仪对比测试”中,一款热门射频美容仪未能通过加热测试,温度最高达到 63.7°C。 有烧伤的危险。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消息,由于该品牌第一代射频美容仪存在安全隐患,该公司于2022年7月主动召回台产品,用于温控器的维修和安装。
除了使用后的不良反应,一些产品本身的质量似乎也让人有些担忧。
消费者乔青(化名)向财经网医药健康分享,他购买了某款射频美容仪,不到一年,仪器表面裂了3次。 由于产品有一年免费保修期,商家每次都给她“换”新的。 多次返回后,乔晴陷入了迷茫。 她在社交平台上坦言,“花几千元买的美颜仪用得很用心,这已经是第三款出现裂纹的新机了,太烦人了。”
这种情况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屡见不鲜。 关于“美容仪”的投诉有2000多起。 许多消费者抱怨使用射频美容仪会导致过敏、长痘、皮肤灼伤、面部松弛等皮肤问题。
资深医疗器械从业者Grace也对财经网表示,“产品价格差异的关键在于技术。 射频美容仪的价格普遍偏高,因为此类产品技术要求高。 一是射频技术价格昂贵,二是必须安装温控系统。 一台高品质的射频美容仪甚至会配备多重温控,确保敏锐捕捉使用者的皮肤温度,严格控制加热温度,防止烫伤。”
事实上,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售后问题的处理并没有形成过程管理和严格控制美容院性线,但这些品牌美容仪器在前端营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医美咨询资深营销专家李霞向财经网指出,“家用美容仪的商家通常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宣传销售,然后找KOL带货。 事实上,很多明星产品在营销上都花了不少钱,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 成本,所以价格不能降低。”
在天猫等购物平台上,出现了“28天抚平皱纹,焕活全脸”、“28天改善面部松弛”、“在家轻松回春”、“移动美容院”等宣传标语。也满是知名品牌家用美容仪的商品详情页。 财经网注意到,在一些射频美容仪的淘宝直播间,一些主播将射频美容仪的宣传用途扩大到清洁补水、淡斑美白等,淡化黑眼圈。 、收缩毛孔、淡化皱纹到丰满苹果肌、改善肤色、提升下颌线,几乎是“无所不能”。 某品牌主播更直言其射频美容仪“和医院里的热玛吉差不多,没区别”、“用一次抗老效果明显”、“几分钟瞬间紧致面部”。
在小红书平台铺天盖地的正面帖子中,陈元和乔青对安全隐患和品控问题的吐槽并不多。 被营销推广内容“淹没”的,是消费者对产品推广效果的担忧。 质疑的声音。 “感觉(功效)因人而异,至少没有广告上那么厉害。”乔晴补充道。 在家用美容仪产品评论区,消费者反映的实际效果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全脸激活胶原蛋白,提拉紧致,提拉淡化皱纹,效果好大……用了一个月,相当于打了一次热玛吉,效果真的很吓人也很神奇”,2021,某公司曾因主播在直播中使用上述条款进行商业推广,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30万元。 行政处罚通知书显示,直播中提到的楚普射频美容仪在定价、功能、效果等方面与“热玛吉”存在较大差异。 将两者毫无根据地进行比较,足以对消费者造成严重伤害。 误导。
OEM乱象:市场定价混乱,产品鱼龙混杂
“据业内了解,一些一线美容仪器品牌的代工厂都在深圳,”财经网医疗健康从深圳一家美容仪器代工厂的工作人员处获悉。 对方强调,具体接了哪家代工厂商不方便说,“这个不能透露,源头工厂都签了《保密协议》。”
作为寻找代工厂商的商家,财经网就1688平台联系了上述代工商了解详情。 工厂号称拥有自主研发技术和完整的生产线,为各美容仪器商家提供产品代工、贴牌服务。 .
“这是我们对抗宙斯的热门机型,和宙斯是一样的技术,效果和材质都不输宙斯,还有超声波功能。” 厂家工作人员先是推荐了旗下的某款射频美容仪产品,然后说如果客户没有自有品牌,可以先做自有品牌的渠道商,价格300元/台单元。 据介绍,这款射频美容仪的起订量为500台。 无论是经销还是代工,在价格上仍有“详谈空间”。
“除了这个产品,你可以直接贴你的牌子。” 财经网医疗健康进一步询问对方是否可以“代工”该产品。 厂家工作人员补充说,也是可以做到的。 销量为20,000台。
财经网医药健康发现,代工的射频美容仪在外观设计上与自称“标配”的品牌美容仪高度相似。 通过电商平台的智能图像识别功能搜索该贴牌产品,会同时显示上述产品和“大牌”的产品链接,出现“鱼龙混杂”,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混淆。
财经网医疗健康从厂家报价中获悉,这种所谓的“贴牌”和“产品”价格,或者“联名”和“渠道”的批发价,都与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终端有关。 价格差异巨大,其所谓“标准”品牌产品的价格也存在巨大差异。
虽然外观几乎相同,但品牌原版和“标准品”的价格却相差甚远。 厂家工作人员透露,上述射频美容仪产品的市场售价为1899元,主要卖点是“大品牌替代”。 同样售价9888元。
同样,在品牌市场,各大知名品牌的产品价格也相差很大,价格定位从2000元左右到数万元不等。
这些美容仪产品贴牌后能否顺利投放市场? 该工作人员表示,工厂的安全检查都达标,可以放心销售。 至于代工客户是否需要通过资质认证,厂家工作人员只是含糊其辞表示“后续牵扯太多”,并补充称“如果资质认证可以通过,建议客户与厂家进行做联名,做到不需要资质认证,直销即可”。
“至于产品销售,就看你怎么说服客户了,美容仪最好是套装卖的,你可以跟消费者说,价值500元的眼部美容仪是赠送的,毕竟实际购买价格后者只要100元。” 上述工作人员补充道。
行业新规来袭:标准日趋完善,准入门槛提高
当前,“美容经济”持续升温,催生了国内医美行业的高速增长。 《2022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22年国内医美市场触底回升,行业韧性和市场份额将加速向非手术项目转移。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在消费升级和“颜值经济”的推动下,预计2025年我国国产美容仪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1-374亿元,复合增长率2021-2025年为26%-39%。
需要指出的是,家用美容仪行业乱象的背后,是市场和产业的快速扩张。 近年来,家用美容仪赛道逐渐成为行业“风口”。 随着美容企业和医疗器械厂商的加速进入,制定专门的家用美容仪器行业标准迫在眉睫。
此前,美容仪器行业一直对“镍超标”争论不休。 检验机构、企业等各方各持己见。 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应该是什么,从来没有定论。 Grace告诉财经网医疗健康,“镍是美容仪器产品的重要原料之一,需要特别注意生物相容性,不同品牌对仪器原料的选择也不同,这导致了产品的质量问题“元器件、使用寿命、精度。产量和产量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相关部门将统一规范行业生产标准。”
其实,这背后是家用美容仪评价标准不明确、“身份”不明确。
目前国内家用美容仪多为小家电,普遍适用家电国家强制性标准,强调电气安全,对美容仪的材质和功效的评价标准尚不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行业标准,逐步推进各类家用美容仪器的分类监管。 2021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征求《射频美容产品分类定义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明确对三类射频美容产品进行管理作为医疗器械。 2022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2022年第30号)》,明确自2024年4月1日起,射频治疗器械和无线电频率皮肤治疗仪 此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总局的分类定义要求很明确,美容用射频技术产品需要改为三类医疗器械。家用美容仪行业前景看好,行业日趋成熟。”并且更加规范,”多位从业者对财经网医药健康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目前,在家用美容仪器品类中,脉冲光脱毛产品已被列为二类医疗器械,使用风险系数较高的射频产品仍在执行小户型“较低”标准家电。 明年,射频产品也将纳入三类医疗器械获得监管。 财经网医疗健康联系了几家美容仪品牌的客服,均表示其脉冲光脱毛仪产品已取得医疗器械证书,并确认其射频美容仪产品尚未取得医疗器械认证.
据格蕾丝向财经网介绍,医疗健康,在新规下,射频美容产品需要重新注册。 目前我国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时间约为18个月。 对此,格蕾丝向财经网医药健康指出,“申请美容仪器产品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必须遵循‘申请-检验-临床-发证’的一般流程,申请条件必须符合具备工厂生产许可证。 如果品牌走代工之路,代工厂还必须具备相应级别医疗器械的生产资质。 很多小作坊后面可能会卡在注册流程中。”
这是对行业的一次洗牌,直接洗掉无证小厂,但同样,也是对品牌产品的一次规范治理。 如果你想获得许可证,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多位从业者向财经网证实,相关企业将申请相应的射频产品三类医疗器械资质,但企业的注册时间计划和最新进展暂时无法透露。
丽霞指出,家用美容仪的三类医疗器械认证费用不超过300万元,大约需要2年时间。 不同类型的美容仪需要提交不同的检测结果,考验着企业的医疗实力。 如果想成为同领域第一家为自己的产品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可能需要花费1000万元左右,所需时间为2-3年。
李霞说,“射频家用美容仪以前是小家电,现在要‘跨界’成为医疗器械。医疗行业太复杂了,很多电器和科技品牌都不敢轻易‘终结’。”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