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7月14日电(记者冯松岭 杨文曦)高价假体隆胸针越来越皱,医美贷套路深无维权,虚假广告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在近日新华社举办的“全民摄影”线索征集活动中,不少消费者反映上当受骗。
记者立即调查发现,一些爱美人士常年被虚假医疗美容广告“种草”,千万不要落入陷阱。 营销人员为了“托克”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淡化放疗的风险,不少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全民射杀》记者整理了网友提供的线索,进行了独家采访调查。
这种医美坑,小心了!
上海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近日联合发布的《国内医美维权舆情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分析显示, 2023年1月至5月,医疗美容行业维权舆情共计90769条,其中医疗资质问题、注射项目、抽脂放疗维权舆情尤为突出。
上海消费者李文表示,她在广州西城区一家医疗美容医院花了1.6万元进行面部线雕治疗。 但术后她出现腰痛,需要定期服用抗过敏药物。 由于医院严禁拍照、录像,她没有留下足够的证据,要求医院出示她的病历,但也遭到拒绝。 她向广州市西城区卫健委投诉后,医院退还了部分医疗费用,并与李文达成和解。 但此后,李雯的头部一直疼痛难忍,她又去了医院,但此时医院却表示不认识她。
一些不合格的“工作室”还打着“医美”的旗号进行招摇撞骗。 杜某经人介绍认识了美容工作室经营者林某。 2022年6月,林某为杜某实施了为期15天的美容方案,包括面部提升、填充等,但三个疗程后效果不佳。 之后,林还为杜补充了胶原蛋白,填充了鼻根处的法令纹,却不料导致杜的整张脸潮红、肿胀、发热。 经过多次调整,仍然没有任何改善。 林女士只能带着杜女士前往广东、上海等地治疗和手术,但异物清除、面部抽吸、黄金微调、筋膜悬吊放疗等一系列治疗仍然没有改变“毁容”的效果。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美”相关企业超过10.3万家。 从成立时间来看,55.8%的相关公司成立时间在1至5年内,25.2%的公司成立时间在1年内。 从中消协发布的消费提示来看,证照不全、超范围经营、无证用工、不规范经营、医疗产品渠道不明确、无法评估效果、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期望落差较大等问题正在日益凸显。医疗问题。 投诉的焦点来自美国业界。
就不能安心接受良好的治疗吗?
《报告》9万多条医美消费维权舆情相关数据中,涉及医疗资质问题的数据超过3万条,占比33.1%; 与医疗质量相关的问题占31.1%; 与营销相关的问题占总数的31.1%。 35.3%。 目前,医疗美容市场上仍然存在不少不法机构和从业人员没有医疗机构许可证、没有医师执照,非法从事医疗美容服务。 此外,一些生活方式医疗美容机构非法举办医疗美容服务,对消费者造成损害。 潜在的健康风险。 从多起消费者投诉的线索来看,由于缺乏证据,市场监管部门无能为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副主任陈又白表示,目前监管部门很难监管一些隐藏在写字楼里的私人工作室或美容院,甚至很多执法人员也常常难以区分生活美和医学美的界限。 “市场、机构和非法从业者、医美产品的监管都面临困难。”
医疗行为必须由注册医疗机构的执业医师实施。 《报告》指出,目前,医疗美容市场上仍存在不少不法机构和从业人员没有医疗机构许可证、医师执照,非法从事医疗美容服务。 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风险的服务。
《报告》中,涉及医疗资质的投诉超过3万起,占比33.1%,其中涉及人员和机构资质的数据占比26.8%。 去年卫视“3.15”晚会被曝光。 2022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美容博览会上,一些参展商在展会现场直接为顾客进行面部注射,并承认自己不是执业医师。 由于注射等一些医美项目准入门槛较低,且行业“暴利”,一些人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跨界”医美。 一位曾经在美发行业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没有任何资质,他只在美容机构接受了3天的培训,就走上了为消费者提供纹身放射治疗的工作。
除了随便卖医美打针,很多电商平台都会提供远程视频教程,为医美慢病提供生存空间。
很多缺乏经验的消费者无法察觉一些广告中隐藏的秘密,选择不正规的机构,出现问题后往往被对方愚弄签订“不平等条款”。 一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2022年底,她在深圳一家美容院接受了面部全面胶原蛋白手术,导致脸部浮肿。 条件是任何网络媒体平台上都不能发布有关美容院的负面信息,否则美容院就会赔钱。 该网友随即签名同意。
医美顽疾如何解决?
针对医疗美容顽症,市场监管总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医疗美容行业监管。 陈友白建议,消费者不必把握“三正规”原则,即选择正规机构、正规医生、正规产品,以免人身权益受到侵害。
陈又白表示,医学美容不同于生活美容。 生活美容是指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美容护理,如皮肤护理、按摩、SPA等,具有保养或保健作用。 而医疗美容需要取得医疗机构资质证书,通常会被列为“XX医疗美容医院”。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副秘书长陈银江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时取缔、取缔无资质、超范围从事医疗美容活动的机构。 涉及医疗安全的医疗美容机构必须纳入严格的法律医疗管理。 “对于车祸频发的医疗美容机构,有关部门应及时将其列入黑名单。”
陈银江表示,鉴于消费者在医美消费中受到侵害后很难举证,相关监管部门应遵守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要求医美机构举证履行了医疗美容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提示。 而且不存在疏忽,否则就应该朝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解决。
陈友白表示,监管医美顽疾,需要加大对医美产品源头的监管。 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密切关注违法从业者及其机构,获取医美产品生产企业、经营者,必要时采取联合执法。
广州嘉伟律师事务所赵占占律师建议,消费者不要相信医美广告,尤其是一些被炒作的潮流概念词。 如果对方声称的疗效无法在协议中明确体现,则要格外小心。
赵占占提醒消费者,一定要与医美机构签订协议,学会在医美各环节落实充分取证,并保存交易账簿,出现问题或纠纷应及时向医美机构投诉。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维权,或到法院起诉。 同时,相关行业商会也应及时规范整个行业的合规经营。 (参与:陶巧巧)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