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于美容仪的安全性有什么顾虑吗?
比医疗美容更实惠、比精华液更科技的家用美容仪正在成为强劲的需求。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中国美容仪器实现年销量和年销量双突破。 其中,美容仪需求量从2014年的131.9万台下降至2019年的655.2万台,复合降幅达37.79%; 英敏特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9%的中国城市20-49岁男性消费者表示,他们至少使用过一款家用美容仪。
经过不断的升级换代,美容仪已经从过去一统天下的沐浴仪演变成了原理复杂的“黑科技”。 广告中,一款小型美容仪包含射频、光疗、微电压等技术。 不仅能深层清洁,还能保湿、提拉。 功能进一步细化,针对下颌线、苹果机、两只手臂,“一仪≈6大医院级美容护理项目”。
从品牌来看,美国知名品牌的美容仪产品早在2015年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当时美容仪市场还是一个冷门行业,消费者只能通过代购或者海购的方式订购。 除了飞利浦、松下、日立等国际知名电器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外,娜美丝、雅萌、宙斯博士等美国品牌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欧美品牌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人气高。 、Foreo(菲洛尔)、(克拉瑞利)等品牌。
随着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国外品牌也加入了美容仪器的竞争,如金岛、木薯、丹龙、娇源等新兴品牌。 中国电器网数据显示,目前美容仪器相关企业超过10万家,其中80%以上是近五年内注册成立的。 例如,听妍、奥克芬成立于2019年,飞墨则成立于2017年。
市场价格分化明显,呈现两个极端,产品价格差异显着。 记者发现,3月18日淘宝畅销榜前十名的美容仪,大部分售价都在千元以上。 位居榜首的美容仪售价超过5000元,但两款国产美容仪售价都在1000元以上。 排在榜单第三位和第十位,价格均在500以下。
总体来看,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高端市场主要以美国、欧美国产品牌为主,市场价格从千元到上亿元不等,集中在5000-7000元。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国外品牌在产品功能、设计等方面主要模仿美国品牌,其品牌影响力并未得到体现。 大多以高性价比进入市场,产品价格集中在500元以下区间。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7月-2020年6月)
消费大数据显示,2020年线上男性抗衰老美容仪产品中,总价3000元以上的抗衰老美容仪数量出现爆发式下降。 美容仪中低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来源:《2021男性抗衰老投资洞察报告》
但市场火爆的背后,争议也开始沸腾。 在一些热销美容仪的评论区,开始出现反映实际功效与店家宣传不符的声音:有的消费者评论“一点功效都没有”,有的说“我花了4000块钱”。人民币交情商税。”
如果你在搜索框中输入“美容仪”,首先想到的问题是“美容仪是否被视为情商税?” 下一个问题是“美容仪有用吗?”
另一方面,相关消费纠纷也在减少,虚假宣传问题频发,部分美容仪产品质量也存疑,如高温灼伤、镍超标等问题。 这让消费者对美容仪市场的批评越来越多。
南都发布的美容仪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美容仪时,71.71%的人担心美容仪的安全性、材质是否有害。 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短路等安全问题。 其中,分别有16.12%、15.28%、12.45%的受访者遇到过重金属超标、短路、接触不良、皮肤灼伤等问题。 其中,“重金属超标”是最常见的问题,其次是“漏电、接触不良”。
1、产品宣称2周内皮肤“胶原蛋白密度+30.5%”,数据来自受试者“自我评估”
目前美容仪器按技术大致分为四类:射频、微电压、光疗和激光。 其中,频率辐射美容仪已成为主流,以抗衰老、抗皱美肤为卖点。 微电压美容仪声称具有提拉和保湿功效。 光疗美容仪中的绿光有一定的保湿作用,蓝光有一定的镇痛和杀菌作用。 、激光美容仪可以美白、改善粗大毛孔,达到除皱效果。
光是“堪比医美”的效果就足够吸引人了。 与动辄上万的医美产品相比,价值数千元的美容仪更加经济、便宜。 此外,门店广告中的“科普”、女明星安利带来的名人效应,以及社交平台上的各种推荐、对比效果显着的评测文章和视频,热销也不难理解。的美容设备。
但问题是,无论是哪一款,在产品“细节”中,不断出现超声波、射频、微电压、“光效应”、“磁热疗”、“纳米精华雾化电极”等概念。被商店扔掉了。 ,以及浅层肌肉层、浅层骨膜表皮、人工皮质。 消费者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原理并不容易。
但问题是,声称有功效的商店也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检验结果。 记者在某电商购物平台搜索“美容仪”,随机点击了一款美容仪。 该产品根据功能不同售价在998元至1298元不等。 对于这款产品,店家宣称具有“注氧保湿”、“祛斑”、“塑脸提拉”、“脉搏输出、胶原蛋白充足”等“12大专业功能”。 详情页“2周测试者多重检查”结果显示“提升保湿+47%”、“胶原蛋白密度+30.5%”、“法令纹-37%”、“鱼尾纹-37%” 。
在“准确量化”仪器功效的文案下,记者注意到,图片上方,商家用一行篆书表示数据结果来自该品牌同名实验室。 对于测试人群来说,不同的肤质和当时的皮肤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试结果,但文案只是模糊地注明了“18-35岁女性”。 更重要的是,样本量只有20个,数据来自于测试人群“使用产品后对受试者头部功效的自我评价”的结果。 而且,在顶部的声明中,该店再次指出,宣传文案中声称的所有功效描述“均基于参与该产品使用监督的20名测试对象的实际功效和主观评价” ,并不代表所有消费者的评价。” 功效承诺。”
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一些店铺直接使用虚假广告文案。 2021年广州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部分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显示,(“飞沫”)在沫沫公众号发布推文宣传“水光美容仪”产品,其中包括“… ..来自皮肤科医生的临床推理:使用21天后,33名受试者的皮肤混浊L*值(泛黄)增加83%,唇色提亮65%,皱纹减少32%,黑斑减少飞沫美容仪在电商平台店铺的产品宣传页面,有“标杆媒体推荐与认证……”等内容丰富。
通知称,该公司未能为上述内容提供有效证明材料,宣传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属于发布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 2021年9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高新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21.28亿元。
随着直播成为美容仪销售的重要渠道,已经发生多起涉嫌虚假广告的美容仪产品碰撞事件。 “整个脸都被胶原蛋白激活了,提拉滋润,细纹也提拉了,效果非常显着……用了一个月,就相当于除皱了,效果真的很厉害,很神奇。” ” 上海松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单显示,2020年11月10日,某公司安排其主播在天猫直播时使用上述词语宣传“美容仪”。 “美容仪”与“热玛吉”在价格、产品性能、功能、持续功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上述企业毫无依据地对两者进行比较,很容易引起受众不恰当的联想,足以欺骗消费者、误导消费者,违规类型属于虚假或误导性行为。 宣传。 因此,该公司被罚款30亿元,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同年12月,楚普美容仪因声称产品已通过俄罗斯FDA认证,再次被指虚假广告。 紧接着,楚普官方回应称,“FDA技术认证”是翻译错误而非虚假宣传造成的,并删除了产品中“FDA技术认证”相关描述文字,易迅楚普旗舰店也下架了该产品。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由于美容护理器具的特殊性能,国外对其具体技术和功能尚无统一标准,难以对各种美容护理进行深入检查。 因此,面对一些店家宣称的“离子技术”、“瞬间保湿”、“嫩肤”等功效却无法推敲,消费者应保持理性的消费心态,不要盲目跟风,以免受到影响。被夸大的宣传过度欺骗。
2、烧伤案例层出不穷
虚假广告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功效失去信任。 关于“美容设备是否属于情商税”的讨论已经开始盖过产品本身的光芒。 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美容仪安全问题频发。 美容仪器是直接接触人体皮肤的仪器。 如果使用有安全隐患的设备,轻则起不到美容效果,轻则造成烧伤、毁容。
此前,卫视曝出,市场上10余款热门家用美容仪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北京市消委会评测了5款微电压(无加热功能)家用美容仪,涉及娜美丝、康帕斯、金岛、乐发等品牌。 另外还有5个离子(带加热功能)家用美容仪样品,涉及品牌包括SKG、松下、MKE、亚萌等,基本涵盖了家用美容仪的畅销品牌和类型。
结果显示,参与试验的10款家用美容仪中,有6款产品镍释放量超标。 据统计,约有20%的人对镍过敏。 但随后亚萌和ReFa附上了多份产品质量检测报告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图片来源:北京市消费者委员会《2020年家用美容仪对比测试报告》
测试中还有两款产品在使用时存在高温灼伤风险。 高温烧伤是指身体长期暴露在体温较低的热源下,热量积聚,导致接触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冻伤。 河南省产品伤害检测系统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全国19个定点诊所共收集美容仪器造成伤害案例23起,其中80%以上为冻伤、烧伤。
此外,5款产品的清洁功能未能清洁面部,5款产品的热衍生功效也与宣传不符。 但涉案品牌中亚萌、ReFa随后附上多份产品质检报告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除此之外,那些在双12首日被列入淘宝预售破亿名单,却屡屡陷入虚假宣传的人,也深受“烫手”质疑。 有媒体曾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通过电商渠道订购的9款热门家用美容仪产品进行安全检测。
据了解,测试设备运行10分钟内表面温升不应低于23K。 如果超过46K,可能会造成高温烧伤。 其中,实测美容仪工作面温升为49.1K,超出标准限值,不会手动关机。 连续运行时地表水温最高可达74.1℃。 据悉,该品牌官方凝胶被北京晚报报道称未在国外注册,导致使用者肩膀、手臂长痘痘。 但其拒绝承认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对相应的温升测量样品、方法和结果提出批评。
在小红书上搜索“美容器烧”,下拉菜单显示1500多条相关帖子。 无论是美容仪、楚普还是雅萌美容仪,不断有消费者反映使用美容仪后出现过敏、烧伤甚至面部凹陷的情况。
其中,一位消费者表示,这是他第一次使用美容仪。 装置刚接触到他的头,他的皮肤就变得通红,并且有一种刺痛的感觉。 另一位消费者表示,使用Stop美容仪后,她的背上出现了凹坑,还有看起来像烧伤的胎记。 而且,在各个相关帖子的评论区,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有过类似或者更严重的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有过类似经历的消费者表示,当他们向客服或品牌提出烧伤问题时,客服和品牌往往指出这是个人使用造成的问题,而不是仪器的问题。
据新华网报道,不少消费者购买美容仪还不到一年。 美容仪接触眼睛时经常会发生短路。 平台和店铺均以超过退款期限为由拒绝退款或退货。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美容仪的投诉近千条。 最常见的是“严重短路”、“产品有缺陷”、“商家敷衍处理”。
美容仪不断暴露安全隐患,但品牌却拒绝承认,导致消费者无法维权。 这与缺乏行业标准有关。
据了解,目前国外家用美容器相关标准主要按照常规小家电来对待,主要涉及《.1家用和类似家用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和《GB/-2018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 《GB/-2018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具》、《.15家用和类似用途器具皮肤、毛发护理器具安全特殊要求》等。其中,《GB/-2018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具》是专门针对家用美容器具而制定的。 然而,小电器的安全标准相对困难,美容仪的许多技术参数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规范,但也没有强制性的。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