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医疗美容行业的并购非常火爆。收购方多为上市公司或大型投资机构,给出的溢价也很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疗美容机构分会副会长田亚华日前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虽然M&A热会催生泡沫,但对于市场分散、缺乏品牌影响力的医疗美容机构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
资本对医美市场前景的乐观也导致a股刮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医美风”。今年很多上市公司开始走医美转型之路,业内有人甚至感叹“医美价值会上升”,完全忽略了医美产业链哪里“美”。
医疗美容行业上游:轻松瓜分市场利润
a股市场上,同花顺的医美概念指数从今年年初的低点949升至本周的1743,创下年内新高,涨幅超过83%。即使6月2日医美概念下跌,上述指数的周跌幅也只有0.43%。从医疗美容的整体概念来看,今年的市场表现相当光明,例如浩海柯胜、爱美客和华西生物,截至6月2日,累计增长率分别为96%、71%和62%。
一个行业的爆发往往源于生态链的结构性变化。据艾媒体咨询统计,2020年中国光医疗美容用户数将达到1520万,并将继续以5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医疗美容服务从“奢侈品”变成了“快消品”,医疗美容消费从“小众消费”变成了“大众消费”。
信达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上游医疗美容厂商的产品进入市场程序严格,产业链产值25%-30%,竞争格局和盈利能力优于其他环节;医疗美容机构有定价自主权,约占产业链产值的60%。但由于客户获取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在盈利模式贯穿之前,链率难以提高,格局分散。总体来说,上游厂商在整个产业链中是最占优势的。今后加强监管,有助于产业链健康发展,优化厂商和机构结构。
巨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国家对药品和医疗器械采取的资质控制措施,能够在医药、美容上游的原材料、产品和器械领域取得经营资质的合规企业相对较少,因此此类企业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市场上最丰厚的利润蛋糕。
张翠霞认为,“目前市场上炒作医美的概念非常明显,部分公司估值偏高,投资者应谨慎。最近医疗美容界也出现了涨跌趋势,因为很多公司的价值已经被充分甚至过度发掘。另外,在医疗美容设备方面,虽然中国起步较晚,但国内的一些医疗企业,如复星制药、华东医药等,正在通过自主研发、参股、并购等方式进入军用医疗美容设备市场。这部分市场尚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田亚华还表示,医疗美容行业在上游市场的近垄断地位正在动摇,部分外资医疗美容设备制造企业正在被国内企业追逐和超越,供应原材料和产品的企业数量也在增加。由于医疗美容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新技术和新疗法不断出现,创新能力是这类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以透明质酸为例,虽然是作为软组织填充剂或用于补水嫩肤,但在医学美容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在伊妹儿健翔医院主任医师刘小锋看来,“透明质酸也有韧带支撑的应用场景。通过向韧带根部注射透明质酸,塑造面部的三维轮廓,这就要求透明质酸具有很强的提升力,不产生位移。”
医疗美容行业中游:“最吃土”也是资本青睐
医疗美容机构作为产业链的中游,是支撑整个医疗美容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资本最青睐的对象。最近不少上市公司宣布收购医疗美容机构,其股价也受到市场追捧。
一位医疗美容从业者向《证券日报》表示,医疗美容机构可谓是整个医疗美容产业链中“吃得最多的土”。医疗美容机构表面上利润率极高,但三分之一要分配给上游原料,三分之一要分配给下游渠道,自己的利润要分配给知名医生,防止彼此“单飞”。一旦出现医疗风险,医疗、美容机构往往要独自承担。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咨询负责人文志红对《证券日报》表示,医疗美容机构近年来发展并不顺利,也有少数盈利企业。而医疗美容机构连锁经营的再现性很受资本欢迎,所以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很多投资机构都会跨境进入这个领域,促进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文志宏说:“医疗美容机构的上游存在很强的技术壁垒,往往被行业巨头控制。目前医疗美容机构管理能力较弱。一方面,他们品牌影响力差,导致客户获取成本高;另一方面,他们力量薄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所以投资机构进入,可以加快这个行业的融合,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运营管理优势。”。
智妍咨询的数据显示,国内与医美相关的注册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2384家增加到2020年的8007家,医美项目也从最初的双眼皮手术逐渐扩展到隆鼻、面部轮廓整形、隆胸、吸脂、自体脂肪面部填充等。除了整容,医美还延伸到非手术方面,包括美容皮肤科、美容中医、美容牙科、植发等。各种项目越来越受欢迎,价格越来越贴近人民。
深圳金钟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对《证券日报》表示,市场关注医疗和美学领域的逻辑是,市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高利润。医疗美容机构作为医疗美容实施的主要组织,具有独立的定价权和规模扩张潜力,因此会受到资本的普遍青睐。
龚涛表示:“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医疗和美学并购的‘水分’,而应该关注并购对象是否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团队,以及拥有多大的市场份额。与外科医疗美容机构相比,医疗事故风险更高,而非外科医疗美容机构的操作风险更低,重现性更强。”。
医疗美容行业下游:获取客户成本上升
由于医疗美容机构分散的特点,定价权逐渐向下游转移到医疗美容渠道,也导致医疗美容机构的利润率越来越小。以前医美的渠道主要是专业的运营推广人员,美发美甲等。现在私人流量的兴起,医美渠道的成本和影响力都在上升。
根据Mob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在国内医疗美容APP的用户中,95后逐渐掀起主横幅,以29.2%占据最大的用户群体。超过70%的95后医美用户是通过小红书为代表的分享应用接触医美的,超过60%的用户是被朋友“种草”的。
种草已经成为一种跨越性别、年龄、阶层的新型营销方式。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新闻,可以将医疗美容项目的推荐广告传递给消费者。医美整形网站和手机APP正在成为主流的医美推广渠道。
然而,这些互联网医疗美容公司在资本热潮中遭遇了冷流,不仅缺乏国内资本的关注,还使得美眉咖啡、华阳医疗美容等app纷纷陷入赎回和破产危机。对于一些海外在线医疗美容平台来说,今年最大跌幅已经超过50%。
田亚华表示,这不是一两家互联网医疗美容企业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下游医疗美容渠道的积累。为了获得新的客户,这些渠道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消费者。在他们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团队造假的问题,如刷单、塑壳造假、写发等,使得医疗、审美渠道的收入很难长期“洗白”。
“虽然互联网给医疗和审美渠道带来了一定的内容模式创新,但并没有改变整个行业的畸形发展。医疗美容作为一种高度定制的服务,仅靠互联网无法实现充分的信息获取。它需要一个完整的线上线下服务体验,帮助消费者正确理解医美,了解自己对美的需求。目前,在线医疗美容平台仍无法提供此类服务。”田雅华说。(记者王立新见习记者郭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