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发一下刮痧专业知识吗?,
刮痧具有新陈代谢,给细胞补氧祛瘀,增加活力的作用,那么美容师该如何为顾客专业地刮痧呢?下面快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刮痧专业知识吧~
刮痧的好处
刮痧工具
刮痧板、刮痧油
刮痧操作方法
颈部刮痧
选择坐位或俯卧位,暴露颈肩刮拭部位,用热毛巾擦拭清洁。
在颈部涂抹均匀刮痧油,用刮痧板的平面在皮肤上摩擦至有热感为止。
从颈部正中刮痧开始,用水牛角的刮痧板,从颈部上的风府穴向下刮至大椎下的陶道穴,从哑门两侧的天柱向下刮至风门穴。
刮痧板以45度角平面向下均匀一致,从轻手法逐渐加力到中度手法。整个刮痧过程中刮痧板都要有一种渗透到皮肤内部的力,每一条刮痧带刮拭15-30次。
再从双侧的风池穴刮至肩井穴,风池穴和肩井穴采用点压、按揉法。颈部一律采用轻手法刮痧,刮15-30次。
肩部刮痧
让顾客将前额面部放于床的凹孔中,俯卧于刮痧床上,保持颈部前屈充分暴露颈肩部的皮肤,美容师应坐在顾客正前方。
从后发际正中的风府穴刮向第一胸椎处的陶道穴,然后刮两侧的天柱至风门,使用轻刮法进行,每一部位刮拭15-20次。
刮拭后发际两侧的凹处的风池穴至肩正中部的肩井穴,在两侧肩上进行刮拭,每一侧刮拭15-20次,使用轻手法,风池和肩井可用点压、按揉手法。
背部刮痧
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别刮拭与督脉紧邻的华佗夹脊穴所在的经络。
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刮痧板紧贴皮肤,力度均衡渗透。
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注:刮痧过程中如果出现痧斑黑紫,说明脏腑功能、经络出现问题。
胸部刮痧
施痧者涂抹少许介质于患者胸骨柄体表处,右手握住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任脉循行部位的胸骨柄体表,刮至膻中穴时,可稍微多刮几下,可以起到补气的作用,到上皖穴止,局部痧出为度。
用刮板角轻轻点揉天突穴(点揉天突穴时用力要轻揉,此处深部为气管所在,用力过重会引起呛咳甚至造成窒息)。
以患者胸骨柄为中线,施痧者用刮板分别向左右两侧沿肋骨横向刮拭,刮痧时整个刮痧板要紧贴肋骨,角度要小,经过乳头时(哺乳期妇女不宜进行治疗)要绕过,至局部皮肤微红即可。
注:胸部刮痧时刮板与体表接触角度不宜过大,角度越大,力度就相对越重。但对于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宜采用。
四肢刮痧
手臂刮痧:四肢内外侧涂上刮痧油,从上肢开始:刮拭手臂内侧,从上向下经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然后刮拭上肢外侧部,从上向下经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腿部刮痧:刮拭前先用刮板的棱角点按膝眼,由里向外,宜先点按深陷,然后向外刮出。然后刮拭膝关节后部,委中穴可重刮。
大腿内侧刮痧:刮拭下肢内侧部:从上向下经过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重点穴位血海、曲泉、阴陵泉、膝关、阴谷等)。
大腿外侧刮痧:刮痧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经过足阳明胃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膝阳关、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殷门、浮郄、委中、委阳、合阳等)。
刮痧注意事项
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会使黏膜部位充血,且不能康复。
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会刺激患者发病。
孕妇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会引起流产。
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要刮痧,会导致皮下出血不易被吸收。
不适合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刮痧。会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
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否则会引起虚脱。
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创口的感染和扩散。
出痧判断病症
从颜色判断
鲜红色:热
暗红色:寒
紫色:瘀
青黑色:寒毒
从形状判断
散:体内毒素较少。
密集、斑块状:毒素多。
水疱样:湿重 。
分析:
痧色鲜红,痧粒分散,说明邪气轻浅,病程较短;
痧色暗红或青黑,痧粒集中或密集成团,说明病情重,病程长;
在深部出现包块状或结节状青黑色痧,说明经脉或全息穴区缺氧现象严重,病程较长,有的病变部位涉及脏腑。
根据出痧部位诊断病变的部位。出痧部位的深浅,可以反应病邪的深浅。如痧出在皮肤表面,说明病情轻浅,邪气在表;
出痧的部位深在皮下,或在肌肉筋脉之中,说明病邪在肌肉关节或脏腑。
在骨骼凸起部位出现密集成团的青黑色瘀点或瘀斑,多为该处有骨质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