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艾灸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而有很多人用艾灸是治疗痛经的和一些女性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遇到月经期。那么月经期间到底可以艾灸吗?
从理论上来说:月经期是女人身体最亏虚的时候,这时你灸灸,让艾灸补补,正当时。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月经期艾灸不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但实际上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很大,每个专家有每个专家的说法。调理身体一定要以效果为准!也就是说,经期是否可以灸,应因人而异。
经期是否可以艾灸,取决于个人情况:
经量多是脾虚不顾,导致出血过多,有些人月经量比较大,那么此时艾灸,可以活血化瘀,并且导致经量更大,造成自己恐慌和疑虑。
经量少是气血两亏所致,在月经期间艾灸可以帮助身体排出血块,清理瘀滞,如果你月经量比较少,那么经期可以艾灸的,正好趁着艾灸的时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并且排出体内的一些瘀阻,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有少数女性在经期艾灸后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这些人就不要艾灸了。
这些人包括:本身经量就很大的人,还有半信半疑、迷信书本担心经期艾灸会导致崩漏的人,内心的怯懦会让灸疗效果受影响,后续的麻烦更多来自施灸者本人,所以这类人干脆就不要灸了。
除此外,有的人在经期艾灸后出现血量增多过量、经期过长、排出的血液多为鲜红的情况时,可通过重灸断红和隐白的方式来止血。如果每次艾灸后经血都过量,呈不可控状态,这种情况也要慎灸。
我们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肯定的说经期不能艾灸,也不能说经期肯定能艾灸,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比如痛经的女性在经期艾灸有些时候会有很好的效果,借着经期排血量,可以帮助体内排寒湿、一些瘀血块等等。
痛经患者月经期艾灸,会有明显的效果。
痛经艾灸什么穴位
艾灸治疗痛经的方法,取中极和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在腹部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姿势,用3毫米左右的姜片置于腹部穴位上,取少量艾绒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施灸。
如果感觉温度过高可以稍移动一下位置,以免烫伤皮肤,而三阴交则可采用悬灸方法施灸,在月经开始的前几天开始,月经停止后在灸数日,每个穴位灸20至30分钟。
1、中极穴
标准定位: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疾病: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2、关元穴
标准定位: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疾病: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3、气海穴
标准定位:气海穴位于小腹,肚脐正下方1.5寸(大约二指宽就是了。
主治疾病:黄褐斑、头发枯黄、腹痛、水肿鼓胀、便秘、痢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等。
4、三阴交
标准定位: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疾病: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艾灸治痛经是通过艾叶的特有气味与温热的刺激,来调整体内机能,达到缓解子宫肌肉反射性痉挛、解痉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经期艾灸的注意事项:
1.经期艾灸一定要用质量比较好的艾条,因为劣质的艾条容易损伤经络,并且也会耽误时间调理身体,有些因为用了劣质艾条而损伤经络,病情更加严重了。
2.掌握好灸量。在经期艾灸,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会导致经量增大!这一点要提前有所准备,不要惊慌,如果情况严重,可以通过减少灸量,或者艾灸断红和隐白来止血!当出现情况不可控的状态,或者其他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可立即停灸!
在没有亲身经过专业灸疗师为您做出判断的情况下,建议经期不要艾灸,经前或经后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