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雀羚已上演阶段性崛起。百雀羚一路走来的得失,自然成为老国货复兴的参考。
一掷7000万,百雀羚的嚣张背后的公式是什么?目前,同样是老国货的蜂花护发素、宫灯杏仁蜜、春娟黄芪膏、凤凰甘油、永美乳等都在苦苦挣扎。为什么只有百雀羚上演了这种阶段性的崛起?百雀羚一路走来的得失,自然成为老国货复兴的参考。
常见的困境
在零星的超市门店里,百雀羚的王牌产品——深蓝色的锡盒香脂绘有彩鸟,依稀可见,但都被扔在了货架的底角。提起国产护肤品,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形象就是简单的包装、低廉的价格和简单的吸引力。 “经典国货”的帽子扣在百雀羚的头上。除了让人认可其沉重的品牌资质外,还会有意无意地贴上“老化”、“疲惫”的标签。
其实,百雀羚自2000年转制为民营企业以来,不断拓展产品线,护肤品、护发素、香皂、花露水……甚至推出小百灵切入儿童市场,但他们都是“养在闺房”的。人们不知道”,甚至有点自娱自乐。说到百雀羚,大众只会想到锡盒香脂。
原因一方面是渠道被封锁了。在国内流通市场和部分KA门店,百雀羚被新兴品牌边缘化、挤入角落;另一方面,虽然年销售额过亿元,但由于品牌毛利率太低,公司年净利润只有两三百万,并没有大量资金用于宣传。
可以说,百雀羚的尴尬是国产老牌护肤品集体困境的缩影。
老国货的第一个机会来自2006年底。宝洁旗下SK-II品牌化妆品中铬、钕元素超标事件,拉开了外资化妆品品牌在华质量危机的序幕。其后,国外化妆品品牌出现质量问题的消息层出不穷,让对国外化妆品高度推崇的消费者感到莫名其妙。这时,天涯论坛上一篇关于国产化妆品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的集体怀旧,一时间成为了网上的神仙帖子,回复量高达10万。
当时,意外重回大众视野的百雀羚意识到,这股国货的怀旧之风,一吹就散了。想趁着这东风再起,用这个小铁盒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放下你的身体
国产老牌护肤品日渐没落,这也可以理解为原来的消费者已经老了,年轻消费者还存在认知差距。百雀羚必须重塑品牌形象,唤醒大多数人的记忆,激活新一代消费者的热情。
如何赋予国货新概念?近年来涌现的几个本土品牌给百雀羚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以“中药世家”为特色的霸王防脱洗发水迅速崛起,并引发了国外产品的模仿;平价草本护肤品,以“草本精华”为主打产品,已成为超市渠道的新一代本土护肤品。领军人物;美即面膜,以“中药五谷”为理念,几年时间成为行业一线品牌,并在香港成功上市。这些产品都以“汉方”为核心理念,这或许是本土品牌与在工艺、科研、营销、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外品牌竞争的突破口。
百雀羚也选择了“草本护肤”作为主打概念,水试单品几十款,售价10-80元。这个价格系列在当时20元左右的超市系统众多产品中尤为突出。除了以药材为主的平价药材外,基本没有直接竞争对手。
通过此次升级,可以看出百雀羚正试图摆脱传统国货单一品种的老套路,依靠多款产品增加货架的展示面积,增加接触度与消费者。但受制于资金,产品层次不够明显。在属性方面,百雀羚一直未能消除消费者对老国货的固有印象,比如香味太浓,质地不够清爽。所以第一次升级只能说是百雀羚在自身基础上取得了突破,因为市场反应很好,也为百雀羚的第二次较大升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