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 2014 年的 26 个快速消费品类别中,有 18 个类别中的本地公司正在从外国公司那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护肤品、织物柔顺剂和彩妆是本土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最多的领域。 @3.8%。
为什么这三个领域更能从国外竞争对手那里抢占市场份额?中国日化企业的实力真的超越国外竞争对手了吗?
新锐本土品牌不断涌现
“长期以来,外资日化产品占据了中国护肤化妆品市场的绝对控制地位,并且发展迅速。”某本土日化企业的品牌总经理告诉记者,“本土日化企业以往在研发和资金方面的短板,但现在中国市场有了更完整、国际化的产业链布局,本土日化企业拥有在科研、品牌重塑、特色定位、营销变革等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涌现出不少本土品牌。”
一方面,佰草集、香怡本草等本土品牌强调中草药、自然等理念,以中国特色和鲜明个性迅速赢得消费者;百雀羚等老品牌通过品牌重塑获得新生;美肤宝、育妮芳等公司也通过节目名称、网络传播、影视剧融合等方式进行营销,获得更多曝光。
在渠道方面,天然堂、美肤宝、宝雅等本土护肤品企业也避免在一线城市和百货公司与外资品牌直接竞争,逐步从低线城市、化妆品店、和其他渠道。成长和发展。
如今,自然堂已在全国建立了23800多个各类零售网络,覆盖国内所有市县和10000多个乡镇;而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渠道改革,本土企业也更加灵活。 ,线上渠道建设发展迅猛,韩舒透露,2014年9月,微商渠道“40天卖出一亿”。
另一方面,资本的关注也让本土日化企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在2007年接受今天的注资后,湘仪本草迅速扩大了渠道和产能,在自然增长期间,增长率也比之前的年销售额有所提高。增长率约为50%,2010年和2011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高达98.76%和78.11%。
此外,近三年来,资本对本土日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015年3月,在线面膜公司育妮方获得第二轮融资。投资方为雷军旗下顺为基金,这是雷军及其基金首次投资化妆品行业。 5月,韩舒宣布获得中信资本、联鑫资本、希美资本(葛文耀发起)的首轮投资,共计4亿元人民币,成为本土化妆品领域最大的融资案例.
2014年9月,联想旗下君联资本在广州投资数亿元(以下简称“唯美子”)。 2014年11月,十大长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红杉资本正式举行签约仪式。本土彩妆品牌涵厚获得红杉资本首轮1亿元风险投资。
2013年7月,LVMH集团旗下私募股权基金L Asia投资当地化妆品企业;同年,红杉资本率先投资云南本土药妆品牌薇诺娜,这是红杉资本首次投资国内本土化妆品品牌。
“未来5到10年,本土化妆品品牌在国内化妆品市场有望逐步取代国外品牌,本土化妆品品牌有很多发展机会。”在谈及红杉资本投资中国本土护肤品牌涵厚的原因之一时,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沉南鹏曾表示。
“本土品牌的崛起,一方面源于消费者对国货和东方文化的重新认知,以及客观评价本土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整体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一位日化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国外日化巨头成长乏力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日化工业产值近4000亿元,随着经济发展仍有增长空间。预计2013-2018年,日化行业将保持12%的年增长率。到2018年,总产值将超过6000亿元,其中个人护理占2/3,居家护理占1/3。
在本土日化企业近年发展迅速的同时,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外资日化企业目前在中国的业绩增速下滑。
2014年初,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正式宣布卡尼尔决定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在此之前,国外化妆品品牌露华浓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联合利华公布 2014 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 2%。其中,中国的销售额同比下降 20%,成为 2009 年以来最差的季度财报。
尼尔森发布的一组化妆品市场份额数据凸显了化妆品竞争格局的变化。数据显示,2009年5月,跨国化妆品公司品牌(不包括大宝)的市场份额为57.9%。到 2012 年 5 月,市场份额已降至 44.5%。
然而,虽然本土企业在中国日化市场的实力不断增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但迄今为止,外资日化企业在许多消费品领域仍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
以 2014 年本土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彩妆领域为例,虽然 等本土彩妆品牌的增长速度快于 L’ 旗下的美宝莲和巴黎欧莱雅等任何外国彩妆品牌欧莱雅集团仍然是顶级品牌。最大的品牌。根据权威信息咨询机构(欧睿)的数据,2014年中国彩妆品牌8强中,本土品牌只有卡子兰一家,前10名垄断了中国彩妆市场50%以上的份额。
从洗发水市场看,2011-2013年,国际品牌在洗发水市场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0.5%、72.3%和7<@3.9 %,本土品牌分别为29.5%、27.7%和26.1%,呈逐年下降趋势。贝恩咨询指出,2013年16个国外洗发水品牌中,有半数市场份额增加,其中欧莱雅、施华蔻、丝绸等国外高端洗护产品渗透率提升明显和市场份额。
从大日化市场三大重点品类的绝对市场份额来看,日化行业人士白云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包括化妆品(护肤品、化妆品-up、香水等)、个人护理用品(洗发护发用品、身体清洁用品、卫生用品、口腔护理用品)、家庭护理用品(洗衣粉、洗衣粉、洗洁精等),前两类国外品牌在市场占有率上仍占有绝对优势,但也受到本土市场占有率的影响。品牌压力;国产品牌在家居护理产品市场占有率上略占优势,与国外品牌的差距逐渐拉大。
例如,在洗发水等护发领域,白云虎表示,宝洁及其品牌早已扎根。该领域的特点是渠道运营成本高,但不可能拉大价格与利润的差距。压力可能来自其他外资小众品牌,本土品牌需要更多时间来追赶和发展内功。
不过,贝恩咨询全球副总监余伟此前在分析中国日化行业发展趋势时表示,即使以个人护理领域为例,这几年本土品牌也逐渐崛起。市场份额从14.2%上升到19.9%,提升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