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泄密,品牌“贴配方”激进的营销方式会不会被模仿?

2022-08-28 11:08:09 论坛: 行业头条 作者:胡萝北

在许多行业中,公式不公开展示,有些甚至具有很高的保密性。

例如,据说可口可乐的配方被保存在银行保险库中,后来又被保存在可口可乐博物馆的保险箱中。

但是,一些化妆品品牌的瓶子上印有他们的配方。

据了解,这是一家由一对夫妇和Eric Malka创立的国外护肤品牌。品牌推出后不久,在香港和澳门设立了经销商,目标是进军亚太市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在此之前,两人还创立了 The Art of 品牌,最终卖给了宝洁公司。可以看到每个产品瓶身正面都标注了每种成分的百分比,成分也比较简单,大概每个产品只有7、8种成分。

这一操作引起了国内众多化妆品和营销专业人士的关注。其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如果配方泄露,品牌产品会被模仿吗?还有,品牌激进的“贴公式”营销方式会被模仿吗?

首先,配方会被模仿吗?

想必大多数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消费升级和信息透明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化妆品的功效,对成分的认识也越来越高。原因。

根据小红书社交平台上的关键字搜索,仅含有化妆品成分的笔记和草就有超过450万条。在豆瓣“我爱化妆品”群中搜索关键词“成分”,出现了近8000条帖子。这些帖子大多是关于分析某种护肤品的成分,以获得更科学的护肤。

此外,据欧睿国际数据,2019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为332亿元,占整个护肤品市场的13.6%。预计到2024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010亿元,占整个护肤品市场的22.9%。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不少品牌或个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纷纷开始进军化妆品市场,试图分一杯羹,或改变招数吸引“消费者”。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今年很多食品开始“美容”,在食品中加入各种成分,比如透明质酸、胶原蛋白、虾青素等原本只出现在美容护肤品中的成分。 ,也开始被组合起来,甚至成为某种食物的主料,占据着比较突出的位置,比如熬夜糖、可饮用的玻尿酸、胶原蛋白粉、玻尿酸咀嚼片等。可见随着成分功效品牌的不断创新,也带动了其他领域对成分功效的重视,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过去可能更多的是加入单一成分的模仿和学习,但现在是一个创新大胆“发布配方”的品牌,势必会带来众多品牌的系统模仿和学习。当然,品牌之所以如此“大胆”,可能还知道模仿的成本和失败概率。毕竟是基于相同的成分和比例,但不一定是相同的东西。要知道,化妆品的有效成分是产品达到声称效果的前提。但产品的功效离不开功能成分,还需要制剂技术、产品稳定体系、活性成分输送体系的配合。

“后菜谱”会被模仿吗?

对于成分方,大部分人会根据产品的成分判断这款护肤品是否适合自己的肤质,与自己使用的其他护肤品是否有成分冲突。

p>

而且品牌将配方贴在瓶子上,可以说非常符合当下配料党的需求。消费者在购买护肤品的时候,可以清楚的看到产品里面有什么,哪些成分占比更高,不同成分的组合又会带来什么效果呢?一方面可以提高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决策效率,而不是用精美的包装或同款明星等元素覆盖产品成分;另一方面,通过详细的搭配信息,简单的成分组成也能引起当事人的注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很多营销人员都说这是一种迎合各方的营销方式,而配料营销的演变也有些激进。

在此之前,在配料营销方面,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品牌会宣传在新产品中添加某种类型的配料,使产品具有一定的效果,主要是单一产品,单一成分,单一功能营销。对消费者来说,信息传递的过程就是这个产品直接强化和关联某种功能,比如美白或去黄,或者去雀斑。

但是当每一款护肤品都开始宣传自己添加了某种成分,当成分方开始成为“人均科学家”时,那么对于消费者,尤其是成分方来说,选择变得更加困难护肤品。会越来越大,如何判断哪个品牌的产品真正有效?它真的添加了某种成分吗?除了主要成分,产品中还添加了哪些其他成分?内容是什么?它有副作用吗?对于普通成分党的消费者来说,寻求答案的过程过于复杂,最终可能会回到之前的选择化妆品的方式,朋友熟人推荐,明星带货等等,一步一步来反复试验。但也有少数消费者试图通过学习成分表和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寻找适合自己的护肤品,从而成为真正的“科学家”。而当品牌做出大胆的“贴花配方”时,无疑是在竞争激烈的功能性护肤品行业的一次差异化。今天的消费者可以理解大部分成分表。当品牌发布更透明的成分、成分比例和成分时,这些品牌也在向消费者发出信号:我真的有成分。 ,并接受组成党派的检查。总的来说,“贴配方”的方式确实是一种快速进入消费者视野的营销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决策效率,迅速获得了配料方的关注和青睐,同时也让消费者安心。购买环境。

这种“贴纸配方”会成为一种趋势吗?

1.“成分”的正面情绪高达30。根据Time 的数据,消费者对“成分”的情绪偏见高达30,从趋势图来看正负音量,正负音量高达30,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关注度比较高。

可以看出,虽然“配料”营销这几年很火,但这种“流行”的趋势并没有落伍,但在消费者心目中仍然占有很高的好感度。而且由于目前品牌的成分营销方式过于趋同,未来肯定会有不同的创新营销方式,而“贴配方”的方式或许正在发出信号。

2. 之前的配料营销还不够。从讲“成分”的关键词来看,“护肤、HBN、熬夜、精致、闪亮”等成分词和功能词主要使用,但目前成分营销中更突出的是功能。简单来说,一个产品具有一定的功能,其组成词被提及的频率比较低。与品牌相比,强大的相关组件将成为亮点。另外,从数据上看,之前的组件营销还不够,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都比较平淡。消费者可能需要一种更“激进”的方式来刺激和接触。

3.新人为主,国际大牌跟风可能性不高

根据石趣洞察引擎的数据,美妆行业“成分”关键词的体量趋势有一定的高活跃度,在特殊营销节点会出现高涨低落。

不难判断,配料营销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营销方式,而目前“贴菜谱”的方式也可能倒逼其他品牌效仿。

当然,国际大品牌的可能性并不高。比如国际大品牌在配方的保密程度和保密性上基本是不可动摇的。它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性“入”,将所有配方成分粘在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