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注册
  • 行业头条 行业头条 关注:3182 内容:2056

    外资收购后的本土日化品牌是否还会继续存在?(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相比中国企业收购国外知名品牌时的欢呼,本土优质国货被跨国公司收购的痛点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包括中国人曾经熟悉的日化品牌在他们的生活中。

    2013年8月16日,明治面膜被欧莱雅收购。在娱乐八卦始终是主流的社交网络上,本土日化品牌的又一“外嫁”未能引起太多关注。那些隐藏或存在的叹息中,大多指向一个声音:梅会成为下一个小护士吗?

    记忆消失

    十年来,演绎的离去、业绩的消失,成为中国日化品牌的主旋律。那些被外资收购后淡出公众视野的本土日化品牌,不仅带走了中国消费者曾经熟悉的产品,也带走了过去的生活记忆。

    在明治被收购的消息传出后,微博上的各方评论显示,中国公众对明治收购的前景并不十分乐观,因为此前的许多“例子”已经为明治的未来描绘了类似的画面。高结局:消失,或者变身。

    遗忘是品牌最大的敌人,很明显一些跨国公司很清楚这一点。在外资日化企业的中国战略中,重要元素之一就是“收购”。这种方法被中国行业研究人员称为“赢了就玩,不赢就买”。

    欧莱雅65亿收购明治,是这家跨国公司的又一次“出手”。类似的情况在 10 年前首次出现。 2003年12月11日,欧莱雅宣布收购“小护士”,这是欧莱雅集团在中国的第一笔收购。

    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小护士嫁给欧莱雅”标志着国货的火爆,因此被视为“品牌提升”。但是,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小护士”这个品牌还会继续存在吗?

    数据显示,2003年收购的小护士品牌是中国第三大护肤品牌,认知度达99%,市场占有率4.6%。十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品牌几乎从市场上消失了。即使在一向“应有尽有”的淘宝上,能找到的护士用护肤品也只有区区100款。

    在小护士逐渐消失的十年间,中国舆论从未停止质疑收购欧莱雅名副其实。 2009年3月,欧莱雅首次否认“雪藏”护士。欧莱雅中国区总裁Guy Paulo罕见现身,公开承认收购小护士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但他认为“这是另一回事”。

    “截至今天,绝对没有关于根除或隐藏品牌的说法,”Guy Paul 说。

    与 Guy Paul 相似的语气和语言出现在其他跨国公司的类似声明中。

    小护士品牌的兴衰被公认为是国外收购失败的案例,国内其他知名品牌也有同样的下场。鼎盛时期,美加品牌占据了近20%的国内市场。 1990年,上海家化(股吧)与庄臣成立合资公司,“美佳净”商标被搁置。四年后,上海家化斥资5亿元追回美家井商标,却错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2011年,丁佳宜被全球化妆品巨头科蒂收购,一年后销售额下滑50%。

    在所有因收购而走下坡路的本土日化品牌中,“活力28”的命运最为不幸。

    在 1990 年代, 28 大受欢迎。 “能源28、沙市日化”成为当时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广告语之一。 1994年,活力28在全国浓缩洗衣液市场占有率达到80%。 1996年, 28与合资企业立即“隐匿”。虽然在2003年初,活力28提前终止了与德方的合同,但显然是迟来的分手。经过7年的冰冻,此时的元气28已经没有了元气。此后不久,该公司就停止了生产。

    2008年,以“重塑 28品牌形象”为目标的新公司成立。与因外资收购而错过的17年相比,这样的重新开始显得既振奋人心又令人心酸。

    对国货的质疑

    在社交网络上,美被收购的消息也引发了另一种惊喜:原来美是国货?对应:原来中国牙膏不是国货?另一个可能被推迟的问题可能是:原来黑色牙膏是国货……

    类似的“事故”还包括中国家庭熟知的“娃娃脸”儿童护肤品。很多人不认为它实际上是外国产品。 1994年,收购了拥有海尔面条品牌的上海科盟公司,汉高与科盟的合作也是中国日化行业的第一例外资并购案。

    如今,在中国日化市场,国货的身份越来越模糊。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疑云”并存,因为如果不仔细看包装上的公司名称,可能会误以为美容面膜是韩国制造的中国牙膏是国货。

    “疑国货”的制造商是强势进入中国的国外日化品牌。以牙膏为例。如今,国外牙膏占据了 70% 的市场份额,本土品牌几乎已经消亡。

    1992年,高露洁进入中国。随后两年,联合利华收购了上海牙膏厂,获得了“中国牙膏”品牌的经营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100多家牙膏企业。由宝洁佳洁士、高露洁高露洁、中国牙膏组成的“洋军”集团目前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云南白药、冷酸灵、黑美、蓝天六必知、天齐等本土品牌仅占剩余30%的市场份额。

    这不仅仅是牙膏。可以看到,中国本土的日化品牌大部分都脱离了中国人的身份,嫁给了跨国公司,国货都变成了外资产品。

    2007年10月,德国对四宝日化的收购案尘埃落定,从而确立了中国洗发水市场的“两宝一中”格局,宝洁、四宝、联合利华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2008年7月,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强生成功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延伸和渠道拓展。

    业内人士称,除上海家化旗下品牌外,全国日化品牌几乎“全军覆没”。很多曾经的国货都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洋品牌。

    在本土品牌转型的过程中,外资品牌正逐渐走强。

    欧莱雅的“中国行”是跨国公司占领日化市场的缩影。 1997年之前,中国公众对欧莱雅没有印象。欧莱雅进入中国时,在北京只有兰蔻专柜。如今,欧莱雅已成为中国市场最知名的跨国公司之一。目前在中国有16个品牌,覆盖大型百货、超市、药店等多种销售渠道。

    数据显示,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外资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接近90%。调查显示,国外日化巨头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从国内日化企业的市场份额来看,联合利华、宝洁、强生等一二线城市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援引调查显示,本土品牌往往只能采取低价策略来占领市场中的中低端市场。目前,除了少数本土品牌在洗手液市场和肥皂、洗涤剂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外,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等其他品类在短期内仍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

    2013年,中国最大的面膜品牌被欧莱雅收购,这意味着本土化妆品品牌仍有优势的领域将缺一角。

    这十年来,这样的剧情已经上演过很多次了。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关注微信小程序

    行业头条
  • 今日 0
  • 内容 2056
  • 关注 3182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