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的美。一些爱美人士甚至通过网贷到美容机构整容,引发不少争议。昨日,岳麓区人民法院通报了两起美容纠纷案件,无耻美容机构最终败诉。法官提醒,“美容贷”有风险,消费者需谨慎。
遭遇:换了股东,没有重组?
2017年2月,小慧(化名)被微信平台上的“0首付美容整形”广告吸引,来到长沙某医美机构咨询。由于暂时无法支付美容费,小慧在美容机构的推荐下,通过贷款平台贷款了2万元,与美容机构签订了医美服务合同,并支付了麻醉费。
令令小慧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美容机构以公司股东发生变化为由拒绝给她“修复”,并拒绝退还预付款,让小慧找到前股东承担责任。一怒之下,小慧向美容机构提起诉讼,要求退还预付款并赔偿利息等损失。
判决:公司股东内部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院认为,原、被告签订的合同真实有效。双方应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原告向被告付款后,被告拒绝提供医美服务,构成违约。根据判决:被告退还原告美容垫款2万余元并予以赔偿。被告辩称,涉案合同是在公司股东变更前签订的,原股东与现任股东就经济纠纷的处理有明确约定。但法院认为,该协议为内部协议,对原告不具有法律效力。被告承担民事责任后,
遭遇:无检验、无文件、无合同
2016年12月,小罗(化名)到长沙一家美容整形机构了解创伤美容相关事宜,她告诉对方自己可能有疤痕体质。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小罗选择了一套价值4万多元的医美服务,并通过金融网贷支付,美容机构开具收据。
两天后,美容机构通知小罗进行手术。没有术前检查,没有机构和主治医师的相关法律文件,也没有手术合同,这让小罗觉得事情不靠谱。为避免医疗风险,小罗决定取消手术并要求退款,但遭到拒绝。由于谈判失败,小罗将美容机构告上法庭。开庭当日,美容机构被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出庭。
判决:被告应提供医疗计划和服务
法院认为,本案系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原告和被告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中是平等的民事主体,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原告有权充分了解医疗计划可能产生的后果,并有权选择医疗计划。被告还应当向原告说明,并征求原告对技术处理方案的意见。
本案中,被告未提供证据证明其提供医疗项目和医疗服务。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合同义务、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根据该判决,美容机构退还了小罗4万余元的医美费用和利息。
提醒:“美容贷”风险高的消费者需谨慎
殡仪馆评委顾海亚提醒,“美人有风险,美人需谨慎”。想要整容的朋友,一定要选择正规且信誉良好的医疗美容机构,并保留相关的消费证明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依法维权。
在以上两场纠纷中,消费者都是借美人。关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消费者的整容行为可能导致形成多重法律关系,如消费者与美容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消费者与借贷平台之间的借贷合同关系等。若因医疗行为造成人身伤害,还会涉及侵权等法律关系。
如果消费者因此而产生纠纷,很可能会被卷入多起诉讼。因此,贷美一定要考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仔细阅读相关条款,不要被“免费”、“优惠”、“便宜”等字眼冲昏了头脑。此外,我们还必须警惕不法分子利用“美容贷款”进行诈骗的行为。(长沙晚报记者 朱艳煌 通讯员 胡林伟 实习生 何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