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盲盒无法维持业绩和市值高增长的泡泡玛特希望通过进入彩妆新赛道找到增长点。
6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泡泡玛特旗舰店针对18-24岁的年轻人推出了多款彩妆产品,包括口红、眼影等产品。
用户群体、营销渠道、产品设计和彩妆的高度重叠是泡泡玛特进军彩妆领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收获红利。
随着彩妆市场的进入者逐渐增多,赛道变得更加拥挤,泡泡玛特面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跨界彩妆新增
上线的7款彩妆产品包括口红、眼影、散粉、面膜等,产品单价在50-150元之间。
据了解,泡泡玛特推出的彩妆产品都是与本土彩妆品牌聚朵的联名产品。品牌主要针对18-24岁甚至更年轻的学生,用户群与泡泡玛特盲盒受众重叠度高。
泡泡玛特一直对跨界彩妆感兴趣。此前,泡泡玛特设立的多家子公司的经营范围都包括化妆品零售。 6月15日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持股100%。经营范围包括化妆品零售;成立于6月11日,也是100%控股,经营范围包括化妆品销售。
北京商报记者就跨界进入彩妆领域的原因及具体计划采访泡泡玛特,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快消品行业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分析称,泡泡玛特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单纯依靠潮流产品的盲盒,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新零售的挑战。大单产品的商业模式,导致公司业绩和部分IP产品增速放缓。收入下降。跨界彩妆对它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业务调整。围绕目标用户构建完整的产品系统将有助于提高或提升其性能。
数据显示,泡泡玛特2020年营收25.13亿元,同比增长49.3%,相比2018年的225.5和 2019 年分别 % 和 227.2% 的收入增长可谓断崖式下滑。与此同时,泡泡玛特的两大营收IP Molly和Pucky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Molly作为泡泡玛特的核心竞争力IP,将从2019年的4.6亿元降至2020年的3.6亿元。
不过,在CEO吴岱琪看来,跨界彩妆对于泡泡玛特来说有很多好处。彩妆护肤最广泛的受众是年轻群体,与泡泡玛特的用户群体有高度的重叠。此外,彩妆产品可以扩大IP价值,从而提高用户的重复购买率,从而增加营业收入,提升业绩。
从目前的产品销量来看,泡泡玛特的彩妆产品远没有盲盒那么受欢迎。根据泡泡玛特旗舰店的销售数据,所有彩妆产品中销量最高的是小奶泥哑光唇彩,月销量500+。
赛道很大但很难收获
“化妆品对于泡泡玛特来说确实是一条比较好的赛道,在产品设计、用户重叠、渠道运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近两年化妆品市场的发展,彩妆正成为一条黄金赛道。”行业分析师表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2020年我国化妆品消费规模由2049亿元增长至3400亿元,较2019年增长5%9. ,复合增长率约为8.81%。化妆品行业彩妆行业占比11%,排名第三,但彩妆行业2019年复合增速最高,达到19.4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9.92%。
市场前景广阔,但不代表入局就能稳中有丰收。泡泡玛特跨界彩妆的首战,就是要面对众多竞争对手。
近年来,随着彩妆市场的快速增长,国内化妆品市场涌现出一批本土彩妆品牌。其中,有成立仅四年就在纽交所上市的完美日记,成立三年后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的花西子,还有一些火爆的新网红品牌。有资本。
通过花哨的营销,这些品牌赚了很多钱。数据显示,完美日记和花夕子在“6.18”期间的彩妆销量榜上排名第二,其次是三喜鱼、迪奥等外资品牌。与此同时,国内的老牌化妆品企业也在不断布局彩妆产品。例如,Proya、御家汇等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彩妆品牌。
对于彩妆新秀 Mart来说,以上品牌将成为其未来彩妆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吴岱奇表示,泡泡玛特跨界彩妆要提振业绩并非易事。泡泡玛特只用自己的IP收获了一小部分消费者,很难实现突破性发展。此外,泡泡玛特化妆品推出自有IP,但其IP缺乏长期的内容输出,难以成为大众接受的IP,限制了其彩妆的发展。
此前, Mart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其分别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签署了3、4、18和2份非独家许可协议。对应的专利费分别为40万元、750万元、4170万元和3060万元,而这些非独占许可大部分将在2021年到期。随着转让费的增长,泡泡玛特获取IP的成本一直在持续增加。另外,除了Molly IP破圈外, Mart这两年没有IP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