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下滑和竞争对手崛起,让宝洁面临前所未有的焦虑。全球知名家居日化企业宝洁,似乎正在失去其在中国市场保持了数十年的“一哥”光环。 2014年,宝洁公司主动下调了业绩预期。路透社消息称,宝洁正准备挑选人选接替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赖福礼。这一切都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宝洁在中国长期缺乏产品创新和管理过于保守的结果。
真的是这样吗?宝洁通过“高品质创新,让每一天变得精彩”活动,旗下玉兰油、沙宣、安本、博朗、佳洁士、护舒宝、帮宝适等七大品牌近百名员工。一起展出。
七大品牌各有“创新”
3月28日,以“品质创新成就美好每一天”为主题的“宝洁之家”活动在北京举行。宝洁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玉兰油、沙宣、碧浪、博朗、佳洁士、护舒宝、帮宝适等品牌打造一个“科技与温暖共驱,家与生活共享”的故事。近距离展示了中国7大品牌近百款产品。
宝洁最新的可机洗洗衣产品“ Drops”在亚洲首次亮相,该产品也在“宝洁之家”中被重点展示。它的“冷艳浓缩”精华和“柔柔”膜是两个强大的工具,让洗衣珠的外膜可以承受15公斤的压力,同时溶于水,可以快速溶解“冷眼浓缩”精华。用于去除深色顽固污渍的冷水酶和亮色螯合剂溶于水,其低水配方也确保只需普通洗衣粉的一半用量。因此,它也被宝洁公司推广为将改变家庭洗衣习惯的产品创新。
对于全球第一一次性纸尿裤品牌“帮宝适”,宝洁声称单条纸尿裤背后拥有100多项技术专利,其新推出的超柔棉系列拥有更强的吸收芯,可有效减少再渗漏,透气性远高于同类测试产品。一度受到业界质疑的护舒宝,以其超净棉系列进一步加强了其在反反渗透和瞬吸方面的技术应用。 Crest 团队使用“气球测试”来证明其性能的优越性。最新的 Braun Ice 剃须刀声称代表了最高的剃须技术。这种创新的剃须技术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集成在剃须刀头中的 Ice Power Bar 和内置的 TEC Ice Sense (–)。
国内知名彩妆美容专家马锐也亲临“宝洁之家”,展示玉兰油全新推出的玉兰油CC霜如何将裸妆提升至裸露肌肤。据称,新品采用独家三旋科技,富含70%护肤精华,一举突破BB霜瓶颈,8周内可显着改善肤色和肤质。沙宣美发学院高级讲师现场分享了沙宣2014年专为男士设计的全新男士系列产品,颠覆了人们对发型的想象。
徐友杰副总裁说:“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是,因为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每个家庭每天都变得不一样。很多细节,美化生活,帮助每个人创造更美好的一天。”
Poor & 被指责“创新能力差”
宝洁此次聚焦“创新”的媒体活动,无疑与宝洁近期对“创新乏力”的批评息息相关。
1 月下旬,宝洁公司刚刚公布了 2013/2014 财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净利润下降 16% 至 3 美元4.3 亿美元。去年同期,宝洁的净利润也下降了7%。宝洁公司下调今年盈利预测,将全年营收增速从1%至2%下调至0至2%,EPS从5%下调至7% ,尤其是前一年。增加 3% 到 5%。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宝洁正面临着长期的竞争对手联合利华、欧莱雅等跨国日化巨头,以及蓝月亮、奈斯、自然堂等本土日化企业的围攻。香夷本草.数据证明,面对这些竞争对手,宝洁在中国市场日化“一哥”的地位正在逐渐下滑:宝洁在中国牙膏市场的份额已降至19.7%;在洗衣粉和肥皂品类中,广州立白和奈斯集团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7.6%,宝洁只有7.6%;特别是在护肤和化妆品领域,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护肤领域,2012年欧莱雅的市场份额为15%,超过了宝洁不到10%的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评价认为,宝洁“一哥”地位的动摇与其近几年缺乏创新的市场表现直接相关。
中国营销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指出,一方面,宝洁对中国日化消费的启蒙教育和引领消费趋势的贡献不可否认。比如宝洁推出的“二合一”洗发水新概念,曾经引领了一个恋物癖时代。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宝洁依然表现出明显的无力感。过去,人们追求的是方便实惠的多功能产品,但很快,聚集在同一个产品上的多种功能就被切割和拆解了。别说赶不上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的快车,当宝洁凭借市场规模获得价格优势(如以9.9元飘柔抢占市场)时,发现那个善变的消费者开始自愿为品牌支付高额溢价。日化领域50%以上的增长来自消费升级,反应迟缓的宝洁有些迷茫。
张锐认为,宝洁创新的不足还体现在更多方面:当本土品牌推广以中药和天然补水为基础的草本植物概念,以及佰草集、自然堂、平价本草、云南白药应运而生。在等待一大批“时尚”强者的同时,宝洁直到5年后才推出期待已久的新护肤品牌“东方季节之路”;当化妆品专营店渠道在中国市场强势崛起时,培育了大量本土美妆产品。在彩妆品牌之时,宝洁专营店渠道的“海吉园”品牌去年才害羞地来到消费者面前。此外,宝洁旗下的潮汐和爱丽儿品牌在美国主要是洗衣粉,但在中国,这一细分市场的培育和消费者教育以蓝月亮为主,宝洁已经慢了4年。同样,宝洁在欧莱雅在男士化妆品领域深耕多年后,推出了OLAY男士护肤品。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宝洁在中国市场仅推出了6款新品。
回应:创新是迭代更新的
几十年来一直引领中国日化市场潮流、塑造消费者习惯的宝洁,为何被认为失去了“创新”精神?业内分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张锐指出,宝洁之所以对推出新品如此谨慎,最直接的原因是一些曾经高价打造、寄予厚望的新品牌在中国受到冷遇,最终退出失败的经历,比如作为“黑发”主打概念的润颜洗发水曾一度被认为是宝洁在中国的第五大洗发水品牌,但由于定位高,在同类产品中缺乏配方优势,最终表现平平。结果,上市不到两年就退出了市场。
此前同样离职的宝洁管理层对媒体表示,宝洁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审批流程较长,在本地化管理上尤为谨慎。如今,网络销售的火爆打乱了宝洁正常的成长轨迹,对宝洁的追求或许变得更加草率和凌乱。
对于这些谣言和批评,宝洁似乎更愿意用事实来回应。上述新产品发布中集成的新技术正在积极应对行业缺乏创新。
此外,传播与公共关系部企业事务总监梁云简短回应:“对于宝洁来说,任何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品牌的推出都是一个时间——消费过程,过程,因为我们要对市场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技术、产品和品牌。不断迭代更新,在这方面,毫无疑问,宝洁从未放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