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2014年化妆品监督检验质量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中,我们再次赤裸裸地洞察了化妆品的真面目。美白、祛痘、抗衰老等,这些都是化妆品的常见功效,满足了很多消费者对美容的需求。然而,这些影响的背后,是汞超标、激素超标、菌落总数超标、丙烯酰胺超标。
超过汞含量的美白化妆品
俗话说,一白遮三丑。可以看出,在化妆品的众多功能中,美白功能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根据公告,汞超标问题在化妆品领域,尤其是美白产品中屡屡被取缔。如果超标量不是特别大,可能是使用了一些粗劣的原材料造成的,如果超标量过高,则可能是人为添加的。
使用汞含量严重超标的美白祛斑化妆品,不仅会造成皮肤损伤,重金属汞还会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从而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造血功能。系统和生殖系统,导致不孕,甚至患上白血病。
修复面膜含有丙酸氯倍他索
早在2007年,“丙酸氯倍他索”就被明确标明为违禁物质,但在最新的公告中,我们又看到了“丙酸氯倍他索”的身影,而且它仍然出现在修护面膜的成分中。
据悉,“丙酸氯倍他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效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常用于医用消炎抗菌药物。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痤疮等。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化妆品的改善作用不能混为一谈,应区别对待。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血清素的形成,从而对皮肤有一定的美白作用。但长期使用后会出现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毛囊萎缩。一旦皮肤停止,皮肤会变红、发痒、红斑、丘疹、脱屑。
部分化妆品细菌菌落总数超标
一般而言,菌落总数超标的化妆品,肉眼是无法识别的。但如果使用菌落总数超标的化妆品,如果皮肤上有小伤口,很容易引起皮肤感染。另一方面,菌落总数超标的化妆品更容易变质。
使用化妆品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美”。但是,如果在化妆品中添加过多这种不必要的成分,就会适得其反,导致皮肤变质甚至毁容。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它所谓的功效蒙蔽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