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之争依旧乱象丛生,国产美妆品牌或许已经看到了曙光。
在美妆品牌露华浓、欧莱雅旗下品牌卡尼尔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后,一度被外资垄断的日化市场本土品牌已经在大众化妆品战场上大开眼界:除了前述两次退市外,联合利华旗下庞德的柜子明显撤柜,欧莱雅旗下的小护士还在被冻结,法国香水巨头科蒂旗下的丁佳宜销量大幅下滑,美国直销巨头雅芳更是也陷入了退市的传闻。
五年前,嘉兰集团董事长郑春莹曾表示,当时的化妆品市场“应该处于战争爆发的前夜”。五年后,外资大众护肤品的市场份额从近60%下降到45%左右,在中国占领了半壁江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端化妆品市场,排名前十的LaMer、 HR、、Dior、雅诗兰黛、宝洁SK-II、兰蔻、娇兰、娇韵诗和希思黎都是国外品牌,而当国外品牌在大众化妆品市场退却,也开始增加利润更高的细分市场。
2012年,强生收购著名母婴品牌爱禾;2013年6月,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LVMH)旗下私募基金L Asia投资L Asia;2013年8月16日,欧莱雅以65亿港元收购美容面膜;今年2月,欧莱雅集团宣布与日本资生堂集团就收购思妍丽和凯代两大高端品牌达成协议。
另一方面,2013年中国日化龙头上海家化实现营业收入44.69亿元,同比增长11.74% . 但与2013年欧莱雅在中国1.32.8亿元的总销售额相比,还是相去甚远。
一场混战,化妆品市场即将洗牌,但民族品牌想要真正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洋品牌对大众化妆品市场失望
今年以来,记者在上海、无锡、北京等地采访时发现,在包括家乐福在内的多家KA门店,日化巨头联合利华旗下品牌Pond’s的产品都在下架;在部分二三线城市的超市,记者发现,Pond的台面位置一般,品类不齐全。很多超市只卖洗面奶。
“我们不知道它能卖多久。” 无锡屈臣氏的一位销售顾问告诉记者,Pond’s去年已经下架。目前在专柜销售,促销力度很大,但销售情况却不一样。很好。
1988年,庞德品牌以其旗舰产品冷霜进入中国。此后,庞氏在中国拥有基础护肤系列、美白系列、抗衰老系列、防晒系列等系列产品,一度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尽管联合利华北亚副总裁曾希文表示庞德不会退出中国市场,但庞德销量不佳、渠道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
四川省绵阳市化妆品代理商联合会秘书长李涛曾对媒体表示,Pond这几年业绩一直很差,基本处于“三遗”状态:消费者遗忘、零售商弃,和代理商遗憾。
事实上,曾经雄心勃勃地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化妆品品牌似乎陷入了困境。2013年12月,美国化妆品品牌露华浓“告别”中国市场;今年1月,法国欧莱雅宣布旗下品牌卡尼尔退出中国市场;2月7日,乐敦制药宣布解散在中国负责进口化妆品和经营美容院的公司。当地子公司“元笔直贸易(上海)”。
曾经号称“为中国女性带来第一支口红”的化妆品直销巨头雅芳依旧是世界第一,但在中国的表现却相当惨淡。
雅芳1990年以直销模式进入中国,曾在中国开设74家分店。2006年,雅芳成为第一家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从而转型为“专卖店+直销”的混合模式。但从销售业绩来看,2004年以来,雅芳中国的业绩逐渐下滑。据雅芳近日发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受“行贿门”丑闻影响,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下降48%。
李玉恒告诉记者,雅芳在开店和直销之间摇摆不定,定位模糊,阻碍了其在中国市场的进展。
去年两会期间,安利大中华区总裁闫志荣也给直销出谋划策,但今年“两会”,“直销”问题并没有再出现,甚至有直销专家认为雅芳将退出中国市场。
此外,曾经风靡一时的妮维雅、露得清等洋品牌的市场份额都在下滑。
受挫于中国市场,国外化妆品巨头的年报变得难看。
全球第一大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发布三季报显示,其作为增长引擎的亚太市场前三季度业绩下滑1.2% . 这是欧莱雅首次在该市场出现负增长。12.4%,2011年增长高达18%。欧莱雅在三季报中解释称,业绩下滑首先来自旗下热门护肤品的销售困难。
雅芳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7%,净亏损550万美元,远低于去年同期净利润3160万美元。对此,雅芳解释称,业绩不佳主要是由于中国等市场。销量下降。
资生堂近日发布的2013年半年报显示,虽然去年的巨额亏损有所改善,但与去年相比仍有约1590万美元的净亏损。
另一家日化巨头宝洁公司,日子不好过。根据公司最新半年报,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其下半年销售收入为4.34.85亿美元,同比增加1.@ > 33%,净利润为 65.29 亿美元,同比下降 5.77%。传闻宝洁总部多个部门正在裁员。
国产品牌一言难尽
据最新发布的《2013年中国美容消费调查白皮书》显示,我国化妆品整体消费水平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国,预计2013年化妆品消费额将达到3000亿元。同时,报告还指出,从2003年的206.9亿到2012年的2000亿元,十年间我国化妆品总销售额增长了8倍。
“中国日化市场基本被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强生等欧美巨头垄断,但国产品牌近来发展迅速。目前,在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有自然堂、丸美、普罗雅、欧诗曼、卡子兰、本草、百雀羚等,其中自然堂旗下的嘉兰集团位居榜首,年销售额约50亿元。曾在多家化妆品企业担任营销顾问的日化专家冯建军告诉记者。
外资大众化妆品发展的下滑也被业内认为是国产品牌通过渠道崛起的结果,是良性竞争的结果。
冯建军认为,化妆品的销售分为四个渠道,第一个是百货渠道,第二个是商场,第三个是化妆品店,第四个是电商,但前两个是传统的目前渠道已经饱和,而且越来越多的向化妆品店下沉和倾斜,但是国外品牌在这个渠道上并不占优势。
正是借助化妆品专卖店渠道,自然堂用“依靠垄断渠道”的策略,从重包装的洋品牌身上撕开了一个口子。目前,嘉兰集团在中国的销量仅排在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之后。还有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资生堂。
按自然堂品牌贡献了伽蓝集团70%的销售额,去年自然堂的销售额应该在35亿元左右。相比之下,美宝莲的销售额为25亿元,巴黎欧莱雅为15亿元-20亿元。
上海家化旗下佰草集以中草药化妆品为主,以日韩品牌通用的单一品牌专卖店形式,成功突围。业界曾将佰草集与欧莱雅、欧泊、玉兰油并称为“三欧一草”。从益康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2年,佰草集和玉兰油的市场销量相差无几。2.3%-4.6%,佰草集超越玉兰油0.3 2013 年的份额。
“佰草集和美家井是上海家化的两大主力品牌,未来我们将发展产品线,拓展渠道品类,开设新店,提高单位产量。” 上述上海家化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相信,未来无论是大众化妆品市场还是高端化妆品市场,国产品牌都会占据最大份额,因为只有中国品牌才能最了解中国消费者的肤质和需求。” 嘉兰集团董事长郑春英告诉记者。
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国产化妆品也受到VC/PE的青睐。2007年底,今日资本投资香益本草超过8000万元;2012年,乐博资本以天使投资人身份投资新创品牌双胞胎;2013年,红杉资本投资了本土化妆品公司薇诺娜,兰馨亚洲投资集团和吉源资本共同投资了美家分。
然而,当外资品牌在大众化妆品市场走下坡路时,它们却开始在高端化妆品市场和细分市场增加利润。2012年,强生收购著名母婴品牌爱禾;2013年6月,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LVMH)旗下私募基金L Asia投资L Asia;2013年8月16日,欧莱雅以65亿港元收购美容面膜;今年2月,欧莱雅集团宣布与日本资生堂集团就收购思妍丽和凯黛两大品牌达成协议,其中思妍丽是全球领先的香薰品牌;凯伊代创立于1945年,被誉为“明星首选的理发品牌”。
战争如火如荼,英雄在角逐。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