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洗涤护理安全事件频发,备受关注。从化妆品中的防腐剂,到牙膏、洗手液、沐浴露等日化产品中的各种“致癌”成分,无时无刻不在跳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与食品安全事件一样,人们始终关注日化产品的安全。
重大化学清洗安全事故回顾
2014年6月,汉仪洗发水中的两种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CMIT)被检出复合含量为28.9ug/g,接近限值的两倍,易引起过敏同时检测出可能的致癌物丙烯酰胺,怀疑是添加了行业已淘汰的增稠剂。
2011年9月,外媒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环保署正在评估“三氯生”的安全性,一条“牙膏中的三氯生可能致癌”的消息也在微博上疯传在2009年公布的牙膏新国标中,三氯生被列入允许防腐剂,但明显不超过0.3%。
2011年7月,宝洁公司召回3万多瓶进口“欧乐-B”漱口水,原因是检测出的微生物指标不符合公司内控标准。这款漱口水产自哥伦比亚,有效期为 2011 年 7 月 15 日至 2014 年 6 月 30 日。
2010年7月,“霸王”牌中草药洗发水、首乌黑凉洗发水、追风中草药洗发水经香港公证人检测,均含有二恶英,被美国列为致癌物烷基。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公司相关产品进行了抽查,结果显示,抽检样品中二恶烷的含量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2009年3月12日,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组织发布报告称,美国市场上48种常见的婴儿卫浴产品中,有32种被送往加州的独立实验室进行检测。含有二恶烷,“有毒”产品涉及知名制造商或产品,如强生、妙思乐和帮宝适。
关于化学清洁用品致癌成分的争议
纵观这些清洁安全事件,大多与“致癌”化学成分有关。其中包括有争议的化学物质,例如洗手液中的三氯生、洗衣粉中的荧光增白剂、沐浴露中的邻苯二甲酸盐、织物柔软剂中的氯仿和护发素中的氯仿。硅油……虽然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证明这些物质不可避免的致癌性,但“致癌”这个词已经成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萦绕在人们心中,蓄势待发。
“硅油女孩”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网上爆料“硅油妹”花了8000元理发,结果伤到头发,于是她在市面上买了各种护发产品,用夹板高温试了一下。结果发现有白色粘稠粉末,据说是护发产品中的硅油和一些化学成分的残留物。 “硅油妹”随后在网上发帖抗议,向公众讲述了护发产品中硅油的成分及其危害。与此同时,上海南京西路发生街头抗议。引发舆论热议,甚至导致含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洗发水一度滞销。经多次验证,含硅油的洗发水不会直接致癌。不过,潘婷、施华蔻、思韵等国际品牌相继推出“无硅”概念洗发水,销量也相当可观。
虽然二恶烷、环氧乙烷等化学物质是日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但市面上的清洁用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二恶烷和环氧乙烷,但目前国内法律对产品没有要求要标明这两种成分的含量,所以“含有但不标示”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有专家表示,“化学元素对人体的危害应该主要体现在刺激上,所以不建议频繁或长时间接触。”随着人们对产品知识的了解,行业秘密逐渐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多大品牌频频落入“癌症门”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们渴望更安全的洗浴用品。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用户迫切需要的不是致癌物含量不超标的产品,而是不含致癌物的产品。”
市场呼吁安全清洁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是洗护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药工业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并利用天然植物的滋养、杀菌、抑菌等能力,逐步替代化学物质。在保证同等功效的前提下,产品的配方更加温和无刺激。例如,与化学消毒杀菌相比,中草药植物还具有杀菌抑菌的能力。张曦在《黄芩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中介绍,黄芩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重药理作用,尤其具有显着的抗菌、抗真菌活性。因此,人们更愿意选择成分安全的产品,而不是担心致癌物的剂量,这也是天然温和的洗护用品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安全洗护需要从原料来源、生产标准、研发实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面对琳琅满目的洗漱用品,如何正确选择,避免噱头,是消费者的考量,也是对企业自身的有力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