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雀羚斥资7000万元中标《中国好声音》二标,但百雀羚狂妄背后的规律是什么?蜂花护发素、宫灯杏仁蜜、春卷黄芪膏、凤凰甘油、永美洗剂等,同样是老国货,都在苦苦挣扎。为什么只有百雀羚上演了这种阶段性的崛起?百雀羚一路走来的得失,自然成为老国货复兴的参考。
常见的困境
在零星的超市门店里,百雀羚的王牌产品——深蓝色的锡盒香脂绘有彩鸟,依稀可见,但都被扔在了货架的底角。提起国产护肤品,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印象就是简单的包装、低廉的价格、简单的诉求。 “国货经典”的帽子扣在百雀羚头上,除了让人认可其沉重的品牌资质外,还会有意无意地贴上“老化”、“疲劳”等标签。
其实,百雀羚自2000年转制为民营企业以来,不断拓展产品线,护肤品、护发素、香皂、花露水……甚至推出小百灵切入儿童市场,但他们都是“养在闺房”的。人们不知道”,甚至有点自娱自乐。说到百雀羚,大众只会想到锡盒香脂。
原因一方面是渠道被封锁了。在国内流通市场和部分KA门店,百雀羚被新兴品牌边缘化、挤入角落;另一方面,虽然年销售额过亿元,但由于品牌毛利率太低,公司年净利润只有两三百万,并没有大量资金用于宣传。
可以说,百雀羚的尴尬是国产老牌护肤品集体困境的缩影。
——老国货的第一个机会来自2006年底。宝洁旗下SK-II品牌化妆品中铬、钕元素超标事件拉开了国外化妆品品牌质量危机的序幕。中国。之后,关于洋化妆品品牌质量的消息层出不穷,让对洋化妆品高度推崇的消费者都不知所措。这时,天涯论坛上一篇关于国产化妆品的帖子引发网友集体怀旧,一时间成为网上神帖,回复量高达10万。
当时,意外重回大众视野的百雀羚意识到,这股国货的怀旧之风,一吹就散了。想趁着这东风再起,用这个小铁盒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放下你的身体
国产老牌护肤品日渐没落,这也可以理解为原来的消费者已经老了,年轻消费者还存在认知差距。百雀羚必须重塑品牌形象,唤醒大多数人的记忆,激活新一代消费者的热情。
如何赋予国货新概念?近年来涌现的几个本土品牌给百雀羚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以“中药世家”为特色的霸王防脱洗发水迅速崛起,并引发了国外产品的模仿;平价草本护肤品,以“草本精华”为主打产品,已成为超市渠道的新一代本土护肤品。领军人物;美即面膜,以“中药五谷”为理念,几年时间成为行业一线品牌,并在香港成功上市。这些产品都采用了“汉方”的核心理念,这或许是本土品牌与在工艺、科研、营销、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外品牌竞争的突破口。
百雀羚也选择了“草本护肤”作为主打概念,水试单品几十款,售价10-80元。这个价格系列在当时20元左右的超市系统众多产品中尤为突出。除了以药材为主的平价药材外,基本没有直接竞争对手。
通过此次升级,可以看出百雀羚正试图摆脱传统国货单一品种的老套路,依靠多款产品增加货架的展示面积增加接触与消费者。但受制于资金,产品层次不够明显。在属性方面,百雀羚一直未能消除消费者对老国货的固有印象,比如香味太浓,质地不够清爽。因此,第一次升级只能说百雀羚在自身基础上取得了突破,因为市场反应良好,也为百雀羚的第二次较大升级奠定了基础。
说起来,草本护肤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百雀羚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噱头”。佰草集含有“新七白”精华,是从白芨等七种中草药中提取的,适合的中草药含有“四丝提取物”。 “五行能量元”,应用于五行草本系列产品。同时,在配方中,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的追求,特意将油腻的膏体改成了清爽型,香味也以清淡为主。
这样,旧包装不再适合求变的百雀羚。百雀羚聘请的香港设计师设计了一系列带有弧线的全新方形包装,加上“天圆地方”的概念,有故事可讲。
此次升级后,百雀羚的单品扩展至上百款,完成了经典、草本、嫩三个系列的层叠设置。原有老产品定位经典系列,外观、价格、品质不变;草本系列产品售价18-80元;高端产品价格在200元左右。
这种价格梯度的设计,让低端产品的内在消费者不会被高价产品望而却步。他们会继续购买旧产品,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好奇地购买新产品。新的消费群体在购买草药产品的同时,也会尝试旧产品。毕竟价格便宜,所以高端和低端产品可以互相渗透,不会有价格战。同时,高价位产品也为未来进入专柜留有利润空间。
自2008年以来,百雀羚新草本护肤品系列年增长率达到70%。 2012年百雀羚总销售额约18亿元。
应该说,百雀羚产品升级的成功,不在于独创性——平价本草等“前辈”已经在本草路线上发力——而是跳出了自身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