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在讨论“啃老族”的时候,有人不屑,但心里却是羡慕。对于“老蚋”来说尤其如此。 “吃老”、“自食”或“吃老”,这不是一个严格的分类,大致可以包括正在工作的年轻人。
《老家祖》准确地描述了当今许多农村“80后”年轻人的生活状况。背负着父母的历史债和农村“泛亲情”带来的沉重的人间负担,他们就像生活在一个漩涡里,长期被动旋转,爬起来难,但容易下沉。
建房子的难度
2014年1月5日,在广州工作的广西玉林人罗峰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向妻子“坦白一切”。
一个多星期前,他接到了家里的电话。我父亲说他想在村子里建一栋楼。在一个小山村里,他家也住在经常漏水的泥砖房里。
劳务由亲友赞助,剩余费用约10万元。罗峰有1个哥哥和2个姐姐,不过她们都是在农村种地,每天都需要罗峰的支持,所以不可能大出风头。我父亲的意思是,罗峰要负责10万元。
我父母老了,罗峰无法拒绝这个要求。他并不富有,而他的女儿刚出生,正好是用钱的时候。凑齐所有的存款,手上只有几万元。罗峰向父亲承诺,2014年底前把钱拿出来。
他在心里盘算着:现在他账户里有1万多的公积金,加上2014年全年的公积金,还有1万,他的月收入是7000或者8000元,明年的收入也不花一分钱,数也够了。但这意味着明年一整年的家庭开支将由妻子一人承担。妻子的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如果没有大的改变,勉强可以支付。
可是怎么跟老婆说话让他很尴尬,很多天都说不出话来。
作为一个逃离农村,通过阅读进入城市的“80后”,他已经工作了9年,但他仍然无法明确自己的身份。 “我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户口放在广州的人才市场。人们在广州的公司工作。从城市人口的统计来看,他们无疑是城市人口。然而,作为第一代离开农村的家庭成员,他的主要亲属关系和亲属环境仍然牢牢地定位在家乡,“大家”仍然在农村。农村对他的“要求”依然牢牢锁住了他。
罗峰的情况并非孤例,而是来自农村的“城市一代”面临的共同困境。
何东光,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人,32岁,在东莞工作,两年前刚刚完成“村屋建设”。 2005年毕业后来到东莞。 6000到7000元的工资,住着最便宜的出租屋,吃着最便宜的快餐。 5年,他存了20万元,在老家盖了一栋楼。 3层楼,2011年竣工。
这栋楼现在还空着,只有一楼的两个外墙出租给别人做小生意。楼上两层,只有一个在镇上读书的表弟住。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在广州谋生,父母在村里种地,所以他们现在不住在这所房子里。
这是一种缘分。何东光知道自己的父母老了,他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心理安全感。有了这所房子,全家人都很安全。因为盖房子,我在城市的生活,就相当于毕业六七年后开始一点一点地建造。
负载寿命
刘小平,江西吉安人,现年33岁,现为东莞市东城区木祖阁技师。大专学历,原在东莞横沥镇一家公司做文员,月薪2000多元。除了自给自足,她每年还可以寄几千元到她家。
2008年,因为家里要盖房子,主要开支由她承担,低的月薪养不起她,于是转行到沐足阁当技术员。她能说会道,颇受顾客的赏识,月收入可达六七千元。有时我可以遇到慷慨的客户并提供很多提示。这种特殊的月份加起来上万元。
房子是去年盖的,但代价是刘小萍的手皮肤粗糙,关节肿胀变形,明显比她的年龄大。
“工作了这么多年,一方面,已经很难适应另一种生活了。另一方面,这份简历一旦写好,就基本不可能回到白领的行列了。”刘小平说,“现在这行也不行了,退一步吧,我还能挣到钱,还能干多久?未来是什么?”
更大的麻烦是刘小平的婚姻成了问题。尽管她的作品不包含任何不健康的内容,但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看。她长得很漂亮,很多人喜欢她,和她约会,但从来没有考虑过嫁给她。
“为了给父母送养老院,可以说我的人生已经毁了。”刘小平说。
对于罗峰和何东光来说,并没有那么严重,但为了获得与城市同龄人一样的生活条件,他们必须付出几倍的艰辛,这是不争的事实。
何东光说,东莞房价真正上涨是在2007年,从三四千元到2008年的七八千元,现在市区房价普遍都在万元以上。如果不用担心父母的住房、养老、医疗等问题,用早年赚来的几十万元先买房,那至少能省十多多年的“无用工作”。他刚在东莞南城区买了一套房子,100多万元,房贷20年,还在攒钱装修。
2008 年,股票暴涨,傻子也能赚大钱。何东光的朋友花了2万元做短线炒作,半年时间翻了一番。就连单位的司机,年收入也超过10万元。他们都动员何东光炒股。 “可是我没有钱,我一拿到工资就汇给家人。除了盖房子,我家还欠我上学的一大笔债。”
身在城里,在乎乡心,在城里的人,却无法享受城市的生活。何东光非常羡慕那些父母有养老金、有社保、有积蓄的年轻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抢老人”,毕业一两年就在父母的支持下买房买车。能够放心地花你的薪水,随心所欲地旅行、购物和娱乐。而像我这样的人,只能逼着自己“小气”。
“其实我们是‘老啃老族’,和他们不在一个时代。”何东光说,因为“老父母”的心理恐慌和“不赡养老人”的心理,我们在物质压力面前动了起来。不,生活似乎太狭窄了。
付款人
同样是“80后”的周玲看到电话号码显示是从家里打来的,会很害怕。 “我一直以为会发生什么事。”
家里的电话无非是两件事,一是要钱,二是意外。要钱也没关系。如果我没有钱借,我怕会出大事(比如一场大病,或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维持多年的生活会崩溃。
她是湖南浏阳人,在深圳工作,月薪约4000元。工资的使用和分配如下:房租、伙食、电话费加起来每月1500元,父母生活费1000元,还在上大学的弟弟生活费1000元。剩下的500块钱不用买衣服和朋友吃饭就可以省了,不然就是月光了。
最让她烦恼的是,一年有好几次同学朋友从外地来深圳接待,整个月的工资都没有剩下。 “有时候,为了多活几天,我不得不向同事借一两百块钱,我难过,别人也难过。”
“老啃老族”的苦恼和无奈,在周玲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时父母或弟弟打电话要一些额外的钱,要么看病,要么联手在村子里修路、修桥、建祠堂,或者多买些生活用品,她的生活都会为难。急得偷偷哭。
现在她有了男朋友,郁闷的是,他的情况几乎是她自己的翻版。 “去年他拿到了大概6万到7万元的工资,给家里5万元盖房子,或者盖房子!”
再过几年,父母双方都会老去,这对年轻夫妇将面临无穷无尽的退休压力。周玲说他们生了我,我没有理由抱怨,但有时我想,我宁愿他们不生我,我为什么要过这种机械的坚持,没有希望的生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村社会保障一直缺乏。农村“80后”的父母大多靠自己过着岌岌可危的生活。对他们来说,社会保障几乎等同于一个陌生的词汇。他们唯一的希望是他们的孩子。孩子长大后,过去体制问题造成的历史空白自然会传递给孩子,必须由他们来填补和负担。
社保双轨制仍受到舆论强烈质疑。然而,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与这两个轨道都不兼容的老农民。
罗峰也想过存点钱给父母交社保。他回家一问,刚开始每人只有一万两万元,现在涨到了八万元。补缴后,家长每月可领约1000元。 “一是买不到,二是一捏手指,这笔交易似乎不值得。”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