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业内人士透露,Think Skin由于“经理问题和生存空间被挤压,品牌将退出中国市场”,从3月底到4月初已经退出了多家百货公司。
记者从北京多家百货公司获悉,该品牌确实已于4月2日撤出一楼化妆品专区。一位北京百货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剩下的专柜不多在北京,以及其他省市的一些百货公司从3月份开始已经撤出专柜。
近年来,韩妆在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口碑和总销量都遭遇了爆炸后的“过山车”降温。自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思健皮肤十年来市场表现不温不火。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谈及“退出中国”?Sikin Skin这几年在中国经历了什么?
品牌方辟谣称战略调整期间计划进驻更多商场
消息传出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喜金北京地区相关负责人。她表示,公司在北京的直营店确实在2017年底进行了调整,但“不是因为品牌要退出中国市场”。
她强调,近年来,韩妆冷了。作为广告空间狭窄的“小众”韩妆,Sikin Skin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自然销量。在北京的百货业,寸土寸金,租金和人工成本高昂,确实面临成本。太高,太低扣点尴尬。因此,一些百货公司的合同到期后,一些专柜会陆续主动退出。
这一说法得到了韩国Sikin Skin中国区副总经理季军的认可。他对谣言感到惊讶,认为它们不是真的。目前,部分地区撤柜是战略调整的正常现象。Think Skin希望今年能将与传统百货公司的合作扩大到新的购物中心。他表示,无论是营销层面,还是渠道层面,还是产品层面,希金斯金都追求稳健的步伐。
不过,季军也承认,“萨德事件”确实对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2017 年的几个待定宣传计划已被搁置。时隔七年出现在去年的选美秀后,今年不得不放弃参与计划。
产品政策失灵,屡罚屡罚
斯金福诞生于2004年,以“可以吃的美味为原料”作为卖点。它的产品很有吸引力。1000多个SKU,售价不到100元,涵盖护肤、彩妆、男士、婴幼儿等。在许多其他品类中,诞生了“黄瓜水”等性价比高的爆款产品。
2008年,斯琴芙在中国成立斯琴芙化妆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开启直销模式。
许多业内人士对Think Skin在中国的发展表示遗憾。一位业内专家直言,在韩妆最火的时候,并没有赶上快速发展;受冲击影响,“归根结底是定位模糊,对中国市场的预测是错误的”。
从2016年底开始,思健皮肤以百货为主渠道,2016年底开始进入CS渠道。但在正式进入渠道的前一年,品牌进行了试探性的探索。
据腾讯财经2015年报道,为杜绝假货,进军CS渠道,Think Skin于5月推出集团第二大品牌富临翠。此次推出的新生产线采用中韩共价战略。
然而,2017 年 5 月,新产品在发布两年后被暂停。其品牌线管理负责人曾公开承认,与、The Face Shop等韩国同类品牌相比,Think Skin缺乏代表性产品。产品系列,消费者很难对产品有清晰的记忆。
性能并没有提高。2017年和2018年,思健皮肤相继被罚款,引起了业界的关注。2017年10月,斯金福上海分公司因未申领国贸进出口许可证件被罚款人民币元。
在收到百万元罚款后,2018年3月,思健肤的一款樱桃唇线笔因涉嫌使用重金属镉超标产品,不得不紧急召回。至此,其中文官网已经发布了召回公告。
受访代理商心态稳定,更注重利润和品牌战略
相比业界的“哀悼不幸”,大多数Think Skin代理商的心态都比较稳定,这主要得益于这款韩妆自去年以来做出的政策调整。据悉,为了让渠道的利润空间最大化,思健皮肤甚至还降低了10个点的折扣。
总经理郝登军认为,他经营思健皮肤的8年时间,近两年的销量确实不尽如人意。一是受政治因素影响,二是品牌在中国也经历了“高层和政策变化”。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品牌的信心,“是韩国进口,质量有保障,二来性价比高,当地消费者认可度高。” 由于政策激励,郝登军表示将在现有5个百货专柜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作为黑龙江最大的进口化妆品代理公司,总经理李敏进军当地百货和CS渠道。单独操作”。
季军告诉记者,思健福将采取线上用热销产品带动线下的方式,进军百货、商场、CS、KA四大渠道。在快速崛起的商场渠道中,Think Skin现在“不确定是否增加单品牌店数量”,纠缠的原因尚不清楚国际关系。据悉,未来思健皮肤将主要以集合店的形式进入商场。
这种渠道尴尬已经在代理商层面得到了证实。2017年与思健皮肤达成合作,在长沙开设品牌在中国大陆的第15家单品店。其营业部总监邓子宏告诉记者:“目前门店的情况不太理想。”
有代理商认为,在不利的形势下,思健皮肤不能再做“佛系”品牌,尤其是在营销层面。
对此,季军也回应称,作为面向年轻人的品牌,用传统的广告渠道来俘获消费者未必合适。“韩国品牌使用的一些宣传或营销策略,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还能继续吗?我们也在怀疑和调整这一点。”
众多流行韩妆面临退潮,韩妆能否“活到死”?
据韩国产业通商能源部3月1日发布的《2018年2月进出口趋势》显示,2月韩国化妆品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为7300万美元,香港、中国为4900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个4.2%、3个6.3%。
同时,虽然韩国化妆品对华销售额保持23.4%的增长,但同比增速放缓。爱茉莉太平洋、韩服等韩国企业严重依赖中国市场,2017年销售额出现两位数下滑。
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陷入混乱的不止西金斯金一个人。
今年以来,一度想赶超悦诗风吟的THE FACE SHOP也在全国范围内撤出大量单品牌直营店。和思健皮肤一样,两家公司的管理层都认为“没有利润空间的渠道模式是一团糟”。过去几年成为国产化妆品标杆的单品牌店,在高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面前遭遇挫折。
与政策环境、租金、人力、合同等外部因素相比,业内普遍认为,韩妆受挫的主要原因是品牌本身。
代表3CE和VOV的江苏代理商罗奎军此前告诉记者,萨德事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销售业绩上。在他看来,“韩流”带动韩妆的时代已经过去。
近年来,消费者迅速高端化,渠道迅速多元化,本土品牌崛起,欧美日高端小众化妆品纷纷进入市场。面对这样的形势,以年轻化营销和爆款产品着称的韩妆逐渐走弱。
这一趋势在2017年韩国主要化妆品公司的销售业绩中得到了明显体现。
受益于Whoo、SU:M37°呼吸等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稳步发展,LG人寿在多家销量“跳水”的韩国化妆品企业面前率先走在了前面。多位经销商告诉记者,由于营销和质量相对稳定,LG Life and 旗下品牌的消费者更加理性,反馈略好于其他韩国品牌,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小。
随着中韩关系的复苏,市场对政策的敏感度也在解冻。2018年初,韩妆各渠道数据反馈良好。韩妆能否在中国迎来第二春?答案可能是YES。届时,以政策为由摘下“遮羞布”,韩妆自己的王牌将更加透明地展现在市场面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