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演员高刘在微博发文,称自己去年10月在广州一家医美诊所接受了医学整容手术。手术后鼻尖因炎症坏死,再次引发大众对医美的关注。行业乱象。记者通过天眼调查了解到,在全国5万家医疗美容相关企业中,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超过3600家,占近10%,30%以上的企业受到行政处罚3次以上。以上。
消费者“认知”有待提高
美丽是许多女性的愿望。然而,混乱的信息、繁杂的渠道、众多的美容机构也给不少求美者带来了困扰。
据了解,2020年3月至2020年10月,高刘在微博上曝光的一家门诊关联公司被行政处罚5次,其中3次涉及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诊疗活动必须按照经批准登记的诊疗对象进行”和“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这背后,也反映出医美机构超规范运作的乱象,以及当前医美消费者对机构合法性和医生资质缺乏认识。
“2019年我国拥有医美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其中医院占29.1%,门诊占32.9%,诊所占对于 38.0%。国家对各级医美机构开展的医美项目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但在合法医美机构中,仍有15%的机构超出经营范围经营。例如,如果诊所没有整容,而是进行双眼皮手术;门诊不允许做三四级手术,但做吸脂手术、颧骨缩小手术,都是违法的。”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赖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统计,有意投诉的用户对医美机构合法性、医生资质、器械/注射剂的认知度低于整体用户认知度。对性的认识不足。赖震介绍,“比如工商营业执照不代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可以合法开展医疗美容,穿白大褂的‘医生’没有相关的医生执照.目前消费者对于什么是轻医美和微创项目仍有顾虑,尚不清楚需要具备哪些资质,合法性认知有待提高。”
黑猫投诉相关人士透露,从平台收集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消费者对正规医美机构和正规医美消费存在很多误解,比如不能清楚了解你选择的项目或机构是否正规,存在哪些风险等,都为后续纠纷乃至求美者自身的安全埋下隐患。
3000多家医疗美容公司提起诉讼
天眼查大数据显示,在中国3.5万家医疗美容相关企业中,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超过3600家,30%以上的企业受到行政处罚3次以上。其中,对医疗美容相关企业的6200余件行政处罚中,有近2000件涉及“发布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相关内容。比如,一家机构自称专注整容20年,实际运营只有10年。此外,还有200多件涉及“超出登记范围的诊疗活动”,140多件涉及“利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记者还注意到一组数据显示,已有3200多家医疗美容相关企业提起法律诉讼,其中近半数企业拥有三条或三条以上的诉讼信息。其中,这些诉讼的起因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疗损害合同纠纷等,其中约10%的诉讼涉及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医疗事故频发、虚假宣传泛滥、消费者纠纷难解……成为上述处罚和诉讼的关键词。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医美市场的快速发展。天眼查数据显示,近70%的关联企业在5年内注册完成。行业新生力量不容小觑。过去5年,相关公司的平均增长率高达26%。
随着消费者对医美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更好整顿医美乱象,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正规、有保障的医美服务,我国多地相继开展医美集聚行业。此次整治重点针对轻医美领域的黑针,以及无证机构、工作室等,为积极响应八方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美综合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
此外,中国整形外科协会和新氧科技去年联合发起了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
中国整形外科协会副秘书长朱美茹表示:“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启动以来,我们发现了很多医美机构违法违规经营的蛛丝马迹。在互联网领域,行业自律下,重点要落户,对于没有合法资质的医生和机构,我们将揭露和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持续净化行业氛围,优化行业环境. 打击黑医美,构建健康有序的医美产业生态任重道远。期待爱美人士获得更好、更安全的服务,希望医美机构和医生实现价值在行业健康发展中,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将继续开展医美行业自律行动, d 通过技术手段和社会监督促进行业自律。并提高监测效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